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两会声音 |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就业数据统计要切实服务于充分就业和教育发展

两会声音 |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就业数据统计要切实服务于充分就业和教育发展
2024-03-08 11:38:2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作为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刘晓静一直以来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看做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希望与福祉。

她认为,虽然为更加准确反映高校毕业生升学、就业等毕业去向情况,从2021届起,教育部通知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这一改动比之前更加准确,更贴近现实情况,但还要从切实服务充分就业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就业数据统计问题,多方施策,使就业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客观看待就业数据统计,她着重提出以下两点:

首先,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工作,我国现行实行的是以高校为统计主体的体制,即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的就业情况由高校进行统计,但毕业生就业数据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学校,而是由社会综合因素决定的,只是体现在各高校的统计数字上。

北京大学相关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状况是学生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家庭资本或家庭背景、求职努力情况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学生的人力资本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起薪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中国经济仍处于恢复期的背景下,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对自由职业的偏好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落户、尤其在公务员招录等方面具有优势,导致一些毕业生为了保持“应届”身份一次就业慎之又慎,因而出现了待价而沽和“慢就业”的现象。据统计2023年“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到18.9%。待价而沽和“慢就业”等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比例滞后,大大影响了“就业率”或“毕业去向落实率”的准确程度。但现实中,毕业生就业数据这个变数很大的统计数字还是让很多高校领导为之头疼的,因为它既是学校的面子,又在很多方面关涉学校实际利益的里子,又给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带来了更多的变数,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都给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应用价值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目标表述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刘晓静认为,高校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在毕业季掌握毕业生的去向,还要关注、关怀他们中长期的发展。目前,以校友工作“三服务”为宗旨,很多高校通过建立校友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校友服务的力度,在母校与校友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及时的关系,把人才培养延续到毕业后,最大限度地吸引校友这个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这个渠道产生的数据可以记录毕业生踏上社会后的成长轨迹,其真实性和对母校教育的参考价值更高。她建议高校打通就业和校友工作的数据应用,为伴随每个人一生教育的实现创造条件。

另外,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业数据统计。从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看,明确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也有利于引导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追求不同的办学目标。但对高校而言,就业数据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招生,给学校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不少学校的“就业率”或“毕业去向落实率”成了“面子工程”,校内层层加压确保就业数据好看,甚至在数据上弄虚作假。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还公布举报方式辅助打假。

刘晓静认为,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问题还在于就业数据的使用,这关乎高等教育评价机制。本来想把就业数据作为分析学校是否坚持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数据,为学校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诊断、把脉、提供决策依据,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程度的标尺,但一经公布,效果就不一样了,面子的作用就大于里子了。类似学校班级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且成绩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升学、奖励、进步等各种利益,所以古往今来学校考试作弊现象一直存在,总有人铤而走险。现时教育的评价机制决定了就业数据与招生计划、规模、经费投入、评估等直接挂钩,这种挂钩就深度涉及了各个高校的利益,某些专业方向因为就业率低就会被扣减招生规模甚至停止招生、被裁撤,其关乎到某些学校的生死存亡。

如何对就业统计数据综合应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刘晓静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高校要从学生(校友)发展的高度做好用好就业数据统计,而不应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作学校的“面子”。要更加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真实去向情况,除在统计方法上加以完善之外,还应该结合毕业生毕业之后发展的实际情况,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关键点,关注毕业之后的中长期就业、发展情况。还要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反馈,用以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取消公布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把对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考核;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应由政府专职部门,社会组织和高校自身分别承担,还应借鉴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评估,使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第三,要淡化“应届”身份,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就业服务,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就业帮扶等工作,提供就业咨询,拓展就业渠道,不仅把毕业生“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高校还要发挥校外研究院等平台及校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友网络,跟踪、帮助毕业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以提升学生就业率,使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希望与福祉的民生工程取得真正的实效。

9fdf150f806eefab275037cf79dd323b_20240105114514756910.png

作者/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责任编辑:陈雅雯)
关键词:刘晓静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