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航天员天地联动配合做了很多分析,最终发现问题出在过滤器上,它吸附灰尘会导致温度升高。这个问题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过了,知道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有吸尘器,就建议他们用吸尘器吸一吸过滤器,温度接着就下来了。所以说,他们在轨飞行的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返回,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七问:这次航天冰箱也回家了吗?
陈海涛:没有,带回来的是低温存储装置和生物样本。
在返回过程中,为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要严格控制返回舱的重量。为此,医用冷储箱在完成任务后,就被留在神舟飞船里,进入大气层时被销毁,而重要的生物样本则会被转移到低温存储装置中,跟随航天员通过返回舱回到地面,再被及时送检。食品冷藏箱则继续留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
八问:为什么选择干研发?
陈海涛:好奇心和喜欢挑战。
我感觉自己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从小在新疆长大,上学时自由时间比较多,能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另外,我对创新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工作后就想干一些有挑战性的项目,比如航天冰箱这种,符合我的发展愿望。
九问:科技创新,你怎么看?
陈海涛:核心技术真的是买不来的,企业是关键技术创新的主力。
我们刚接航天冰箱项目时,只知道有航天冰箱,但谁也没见过,国外技术对中国封锁,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当时就特别深刻的感觉到,核心技术真的是买不来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新,才能不被“卡脖子”。
为了干成这个“卡脖子”的项目,海尔集团给了我们团队非常大的支持,让大家不以盈利为目的去搞科研,我觉得企业特别有担当。随着这个项目突破国外封锁,我们的技术人员也在项目中快速成长,成为企业的创新力量。
我一毕业就选择到海尔来做技术研发,也是看中这个平台鼓励创新,在做一些很有创新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业务。从技术人员视角来看,海尔集团这些年的发展一直都聚焦技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实实在在解决了几个卡脖子的问题。
今年年初,海尔宣布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未来三年内将建立专项产业基金400亿元,研发投入600亿元,聚焦绿色双碳、安全隐私与合规、专业领域的芯片与操作系统、AIoT/感知与交互、数据生产力五大共性的关键技术,突破行业核心技术难题。我认为,这也是想通过企业的创新来带动行业和社会的变革。
在国家鼓励、企业支持的环境下,我们科研人员更要有扎实俯下身子去干的精神,扎扎实实把关键技术做出来。
十问:对年轻人,想说点什么?
陈海涛:创新应该永远都有魅力。
现在大家活得越来越精彩了,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创新应该永远有魅力、有吸引力,年轻人要保持激情、积极地去参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