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迁移办理时限从27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8项开工相关审批事项集成办理;重大项目审批提速超30%;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9.4%;制发2025版轻微不罚事项清单,免罚清单由63项增至304项……这串数据背后,是青岛城阳区用“人情味”浇灌营商沃土的生动实践。作为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青岛城阳区今年年初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十项重点举措”,正让政务服务迈向“网购式”便捷新体验,让企业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打通堵点:让企业诉求“一键直达”
营商环境的温度,往往藏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速度里。在城阳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企业诉求一口受理”窗口的标牌格外醒目。这个2024年11月揭牌的窗口,像一座桥梁,把企业原本需要多部门奔波的事项,变成“一窗受理、全程协调”的省心服务。
青岛瑞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年加工4000万米热收缩套管项目因历史遗留问题,场地的供水方式无法满足新建厂房的消防需求,导致消防验收卡了壳。负责人孙建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一口受理”窗口,没想到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当即联合住建局、城阳街道、北岸控股集团等部门召开现场会,最终敲定将规划3号路的市政供水管道连接到企业管网,满足了项目生产用水的需求。“现在厂房推进顺利,这窗口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孙建辉的欣喜,道出了企业对高效服务的认可。
服务不止于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窗口。青岛城阳区组建专班,将诉求受理站延伸至8个街道、19个产业园区,确保“企业呼声在哪,服务就跟到哪”。机制运行以来,697件企业诉求办结693件,99.4%的诉求办结率换来了100%的企业满意率。而“极简一件事”集成服务更是实现了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企业迁移登记、大件运输许可等12项业务流程再造,8项已落地运行,以旧换新补贴等4项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据统计,上半年城阳区累计办理10万余件相关业务,平均减时间80.5%、减环节77.3%,“办事顺”成为企业的共识。
强化支撑:给企业发展“添柴加火”
如果说打通堵点是“解近忧”,那么要素保障便是“谋远虑”。企业发展缺什么,政府就补什么,这是城阳区打造“近悦远来”环境的核心逻辑。近年来,城阳区在土地、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上持续发力,让企业轻装上阵有底气。
破解融资难,是要素保障的关键一环。面对工业企业“想贷贷不到”、银行“有款缺好项目”的供需矛盾,城阳区面向专精特新等优质工业企业推出“优企贷”专项融资产品,为企业融资增信赋能。青岛益昕集团的体验很有说服力:作为省内生产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今年计划新上生产线,但由于汽车主机厂业务结算周期长、货款回款慢,企业陷入现金流紧张的困境。“优企贷”不仅将2000万元贷款办理周期从1个月压减至7天,还将综合融资成本降至2.7%,预计三年能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3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城阳区已协调金融机构为90家企业新增授信161.5亿元、发放贷款66.7亿元,让“资金活水”精准滴灌优质企业。
从青年人才社区投用2231间,到土地供给精准匹配项目需求,城阳区用实打实的要素保障,让企业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有土壤,生长有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