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山、海、城、湾一体,海、陆、空、地下多种风险交织并存,安全风险点多面广。近年来,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坚持数字赋能,持续推进并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城市“智能大脑”,助力实现危险早发现、早预警、快处置,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安全治理新路径。
精准监测,为城市安全装上“智慧眼”
走进青岛市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只见巨大的屏幕上跳动着各类数据,实时展示着城市重要设施、场所的安全动态。“我们的城市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命体,任何细微‘病症’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该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感慨地说,“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如同用肉眼看病,很难发现那些隐藏在暗处的问题、毛病。现在有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可以给城市做‘全身CT’,能够精准、及时地发现问题。”
青岛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于2023年投入试运行,涵盖燃气、供水、排水、综合管廊、桥梁等9个城市安全管理场景。据介绍,该平台一期试点项目采用“新建与利旧相结合”的创新建设模式,覆盖市内三区,重点针对老旧管网和关键设施,构建起一张紧密的感知网络。16675台感知设备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关键节点,成为城市安全“前哨”。这些设备还能够依据监测对象及其体征的差异性,动态调整阈值设置,敏锐捕捉城市生命体征的每一丝变化。
“此前李沧区九水街道石牛山路110号相邻地下空间出现甲烷浓度异常,就是通过这个平台发现的。”监测预警中心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一条数据曲线向记者介绍,“发现异常后,平台迅速启动数据分析研判机制,通过对温度、浓度等关键数据的耦合分析,初步判断是沼气引发报警的概率较高。巡检人员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实。”
现场情况证实了平台的判断。巡检人员打开井盖后,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只见热水翻涌,沼气弥漫。井内水位还在持续升高。巡检人员迅速将情况上报平台。平台立即发出四级预警,并通知热力公司核查供热管线漏损情况。经确认,距离设备200米处的供热主管道出现漏损。因抢修及时,居民供暖未受到太大影响。
“以往,热力管线主要依靠人工巡检,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工作人员兴奋地说,“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通过创新使用管网耦合隐患智能辨识模型,平台能够自动研判是否为热力管网泄漏导致报警,大大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和资源的配置效率。”
自试运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平台在成功监测到异常后,发出桥梁结构报警38起、地铁报警12起、供排水管网报警2966起、消防设施报警5233起……平台融合多源监测数据,运用智能算法,实现跨行业、地域一体化监测预警,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监测从“盲人摸象”式的人工排查,向精准、高效的智慧化监测转变,真正做到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智能预警,构建应急响应“快速通道”
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前哨站”,其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后续处置工作的成败。过去,事故发生后的预警主要依赖人工分析研判。这种方式主观性强、时效性差,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预警滞后、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错失最佳处置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