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引争议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项目停工、去化艰难成为常态,原本“共享收益”的跟投机制成为员工承担亏损,矛盾也随之激化。
既然项目已处于亏损状态,作为跟投人的他们为何坚持要求企业返还本金?在王田等华侨城前员工看来—,一方面跟投是属于非自愿行为,受“不跟投影响职业发展”的隐性约束才展开的,企业应该为此负责;另一方面,华侨城集团已在2023年出台了新的跟投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也明确了“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记者通过公开渠道查阅到,2023年,华侨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侨城A发布了《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跟投管理办法(修订)》。
王田告诉记者,新办法在面向员工宣讲时,其中“调整人员变动时的特殊情况处理”中提到,考虑新的跟投机制目的为激励项目运营团队,具体应根据《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办理,加快项目周转,不再是决策风险的绑定,故对于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情况的人员,原则上允许跟投退出。
“原则上说是可以退,但到执行层面却变了。”前述华侨城前员工向记者表示,华侨城在地产下行期还拉着员工跟投,缺乏人文关怀,对于上级的文件落实有歧义,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希望能“分级处理”:优先返还被裁员工本金,在职员工可暂缓,“这既能缓解社会矛盾,也能体现央企担当。”
然而,这一诉求尚未得到华侨城的支持。“华侨城变得没有人情味儿了。”上述前员工认为,事件暴露出华侨城管理层面的深层问题,现任掌舵人张振高提出的“精益管理”被指流于形式。
“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消除浪费、优化流程与持续改进,其中大规模人员变动也是在这个框架下推行的举措。据华侨城A公开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末企业在职员工数量为24526人,而2024年报告期末这一数字降至19591人,三年间减少近5000人,而这些被裁人员中,不乏当年强制跟投的参与者。
跟投制度的初衷或许是“绑定企业与员工利益”,但在行业下行期,强制参与、风险共担却无合理退出机制的设计,已伤及人心。“管理的核心是人心,当被裁员工的‘救命钱’被套牢,在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维系?”
接受记者采访时,前员工王田感慨万千:回想起华侨城集团18岁生日那天,任总在演讲《有梦的人最美》里曾问“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否还会选择华侨城”,彼时台下异口同声的“愿意”响彻全场,而如今再问起这句话,真不知大家会如何回应。
房企跟投退潮
针对华侨城跟投制度引发的舆论,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方面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房地产项目跟投属于合法合规行为。
实施员工跟投,是房地产开发行业普遍使用的机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跟投资金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另外,项目跟投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跟投实质属于投资行为,其目的是让员工和企业共享项目收益,共担项目风险,通过加强激励和约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行业具体实践来看,跟投项目有盈利,也有亏损的情况,但不管是何种情况,本着上述原则,无论跟投人员在职或离职,项目盈利时均会按照相关跟投协议及跟投制度予以分红,项目亏损时也需共担风险。
华侨城方面进一步提到,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众多房地产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针对员工关切,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与相关员工保持紧密、充分、友善的沟通,后续其将持续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等政策要求,推动房地产业务高质量发展,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框架下,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相关工作。
事实上,不止是华侨城,房企跟投在近年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