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女士准备购买的凯迪拉克CT5城市运动版为例,该款车型指导价29.99万元,终端“一口价”模式下售价21.59万元,采用“高息高返”经销商会进一步补贴2.2万元,价格降至19.37万元,相当于在“一口价”基础上再便宜2.2万元。
当然,这只是在金女士在两年半的时间节点把剩余金额提前还清的前提下。如果金女士未能如期还款,剩下的两年半后利息仍有1万多元,同时,还有是否需要赔偿银行违约金等一系列不确定风险。
看似总价低、首付低的“高息高返”,背后潜藏的未知问题,经销商往往不会提前告知消费者。
此前,啄木鸟平台还曾接到奔驰品牌车主投诉,因其提前还款,经销商以“损失银行返点”为由向车主索要赔偿。
除了消费者面对的不确定性增多,经销商利用银行贷款进行销售的方式,也带来一定程度金融风险。
有中部地区银行从业者对记者表示,经销商采用“高息高返”政策,实际上是用银行资金打价格战,并将风险转嫁给银行,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高息’本身就是违规的。”该人士强调。
天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姚守宇算了一笔账:“‘高息高返’模式下,银行5年期的车贷利息收入大约是25%,给经销商的返佣一般在10%—15%左右,如果客户两年内就还清贷款,银行其实亏损约5%左右。”
“如果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提前还款,银行的利息收入则无法覆盖返佣成本,如果消费者还不起,则容易形成坏账,银行风险加大。”姚守宇告诉记者。
然而,在返佣的刺激下,经销商对“高息高返”的依赖度颇高。
投诉增多、监管加码,“高息高返”被叫停
看似价格更实惠的“高息高返”自1月起逐步受到严管。
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金融业务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推进汽车贷款业务“高息高返”整改,对照行业自律要求全面清理存量业务。
进入5月,四川、河南等地银行业协会相继动员会员单位签署关于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自律公约,并明确提到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与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降低对客实际利率、合理确定佣金比率。
6月,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的银行也已经陆续停止与汽车经销商的“高息高返”合作模式。
“‘高息高返’实际上在损害消费者权益。”姚守宇对记者表示,“‘高息高返’的高额利息,相当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成本仍由消费者承担。”
因“高息高返”的金融投诉也在增多。“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迫承担了贷款价格不透明、利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引发消费者不满。”姚守宇进一步解释。
7月以来,记者也从部分宝马、奥迪经销商处了解到,目前其银行“高息高返”已全部停止,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银行的“低息低返”,同时价格相比于“高息高返”时期有所回调。
“很多豪华品牌终端促销形式依赖‘高息高返’,主销车型都降至历史新低。”此前,有经销商集团管理者告诉记者,传统经销商大多采用“高息高返”模式,利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降低首付和总价,这就是价格战的一种,他还表示,“经销商一旦沾上高息高返就很难退出。”
但“高息高返”本身并没有为经销商提升盈利。
上述经销商集团人士称,即便此前有银行贷款支撑降价,其所在集团自今年二季度车市价格战开始,部分豪华品牌已经出现巨额亏损,因厂家返利无法覆盖经销商的市场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