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审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底泥洗脱是湿地生境修复、生态恢复的先锋技术,建议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应用。
水体透明度是沉水植物生长的先决条件,而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石。底泥洗脱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二次分离精准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着力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的自然萌发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余增亮、冯慧云团队原创发明,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开展工程化应用。其中,北京凉水河底泥洗脱暨生态恢复项目荣获水利部2020年度“大禹科技奖”。
会议期间,实地考察了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实验项目。该项目位于洪湖张大口闸上游约1.5公里处,自去年11月起由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和安徽雷克环境公司联合实施。在试验区水域,记者看到,水体清澈明亮,野莲长势良好,人工补种的苦草、眼子菜等物种相继发芽。经检测,总磷、氨氮、高锰酸钾指数达到了Ⅲ类的水平。
“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这是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该标准牵头起草单位安徽雷克环境公司董事长吴敬东介绍,“底泥洗脱通过‘淘洗’方式精准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通过光合作用‘唤醒’沉睡的生命,促进沉水植物的萌发生长,成功实现内源污染削减和水体生境修复的技术耦合,是目前能够快速提高透明度的治理方式,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