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济宁市委宣传部召开“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积蓄了强大动能。
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集群能级持续提升
我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扎实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梳理了19条核心产业链,细分绘制了29个产业链图谱,推进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231+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指导各县市区明确2至3个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选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建立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分工筛选项目、论证项目、新上项目,打通强链、延链、补链各环节。依托先进碳材料、稀土、机器人、应急装备等具有优势基础的产业,加快省先进碳材料示范基地、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省稀土产业研究院建设,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
动能转换提速升级,产业转型成效明显
全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全省率先设立并落地技改基金,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等方式,为企业技改注入“活力”,累计实施投资过500万元技改项目8000余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70%,2020年、2021年完成技改投资总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扎实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创建7家省级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60%以上,居全省前列。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与压减落后产能相结合,近年来,累计压减整合石材加工业企业200家、水泥企业11家、石灰窑企业16家、砖瓦窑企业54家、机制砂石企业88家,腾退土地6847亩。
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231+1”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达到2300亿元,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7%。济宁新材料产业园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兖州农机产业集群、汶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济宁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我市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1年度全市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1.1%提高到40.7%。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用最优政策建强创新平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建成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4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02家。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用最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家、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22家,1396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用最实举措打造创新生态,自主培育工信领域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4人,持续开展企业家评先树优活动,累计评选市级优秀企业家74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