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留下来、活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这是流域治理的“终极目标”。
乐陵分局副局长张志华介绍,在流域治理进程中,乐陵市坚持问题导向,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方针,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及修复、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
控源截污是流域治理的关键一环。乐陵市通过河道污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染监管强化等措施,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
“市里先后投资15.73亿元,对49条市政道路及47个老旧小区内部排水管网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升级,新建3座污水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网,对现有的排水管网进行疏通清淤,既提高了雨水可利用率,又减轻了污水处理厂末端治理压力。”张志华对记者说。
针对地下水位下降和水系缺乏流动导致的水质难以保障的问题,乐陵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治理修复,优化管控布局,通过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河湖生态修复、水系贯通连接、河湖保护管理等措施,实现水生态保护及修复。
“单单水系贯通工程,市里也投了4000多万元,把马颊河、跃马河、马家沟三大绕城水系全部打通,构建了南部生态区内循环、城区中循环、环城大循环三套水循环系统,‘清水润城’从口号走进现实。”张志华说。
有了水,城市就有了灵性。
为用好、放大水资源优势,乐陵市积极开展生态湿地修复,沿水系建设城市公园12处、湿地3处、湿地公园5处、枣林花海120亩,打造了水体洁净、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水系景观。
为满足河道生态用水需求,乐陵市将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后用于生态补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等,推动中水再生循环利用,增强非常规水源收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投资约7000万元,实施跃马干渠及枣林湿地工程、盘河湿地工程,实现对乐陵市城区2座污水处理厂每天6万吨的尾水生态净化及生态回用,为河道提供了生态基流,推动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生态改善,厚植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
通过创新实施“三水共治”新模式,乐陵市有力促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变自然劣势为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做活了水文章、优化了水生态。
乐陵分局流域科科长殷宗辉向记者介绍:“在‘三水共治’模式下,水环境管控单元细化到了乡镇,有力提升了源头治理效果,对截留面源污染、削减入河污染负荷、促进指标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辖区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目前,乐陵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标,每年可实现COD削减225.96吨、氨氮削减49.35吨,提升了河道自净能力,改善了流域环境质量。2021年,全市主要河流COD指标较2016年改善了34.7%。
通过“三水共治”,也极大缓解了水资源匮乏现状。“污水处理厂尾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生态再生循环利用和‘清水润城’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年可补充地下水量约11.39万立方米,实现压采能力205万立方米,城区河网总蓄水能力达到367.32万立方米,扩容303.39万立方米,有效地补给地下水,促进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破解了水资源短缺难题。”殷宗辉说。
围绕“三水共治”模式,乐陵市还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科学化治水理念不再局限单位独立开展工作,一改以往的见水治水的做法,而是从抓源头,控中端、管末端全线出击,各项措施应用于水污染防治的各个阶段,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管理效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好钱景”。
当前,乐陵市正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试点,围绕生态产业化、粪污资源化、产业生态化,统筹“水林田湖湿”生态要素,策划实施千红湖水环境治理及湿地公园建设等13项工程,拓宽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来源:中国环境 董若义 焦群超 马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