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后,任课教师会利用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首课负责制”在各校落地生根;围绕泰安市的13个重点产业链,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重点专业链,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让“人才不必远走便可高飞”;今年秋季,泰安三中新校美丽的校园迎来了首批1502名高一新生,该校的启用为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市教育局主动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以抓质量、保安全、办实事、解难题为内容的“四条主线”,确定了教育满意度提升、教学质量提升、产业发展赋能等九项全局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市教育局强化党建引领,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多次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和水平。
育人之本,重在德育。全市各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为“泰山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去年,泰安市创新实施思政教育“首课负责制”,即担任每天第一节课和每周本科目第一节课的教师,不分学科,都要承担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老师利用课堂前5分钟时间,结合重大时事、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思政教育,构建起“人人讲、科科讲、天天讲”滴灌式、润心田、培根铸魂的思政教育格局。
目前,“首课负责制”已在全市41所高中、165所初中、463所小学及中职学校广泛实施,并已深度辐射驻泰高校。全市5.1万名教师全员参与,60余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聚焦群众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入学高峰、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泰安市计划投资2.7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10所,投资4.64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薄改提升项目72个。截至目前,全市新增义务段学位3.26万个,有效化解了今年义务教育入学高峰的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让人民群众对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7月3日,在社会各界的期盼中,坐落于天平湖畔的泰安三中新校正式启用,新组建的教师队伍融合互促、团结协作,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期待。调整优化主城区高中办学体制、规范义务段办学管理体制,推进全市城区教育均衡发展,让学生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目前,全市已成立79个教育集团,辐射482所学校,交流干部教师722人,让城乡学校“缩差距、同进步”;全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97.11%,公办率为58.0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2.31%;泰安市还启动了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目前全市10所中职学校达标,达标率为83%。
一项项数据,无一不体现着全市教育正在向着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迈进。
推动“校城融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实验室建成后,将聚焦国家新兴产业战略需求,致力于全自动光纤拉锥机和光纤无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助推光纤无源器件产业发展。”今年4月份,泰山学院微纳激光与器件创新团队与凯普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设计完成了全球首台全自动光纤拉锥机样机的制备,团队负责人高志刚博士激动地说。
市教育局全面落实《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启动实施高校综合实力提升、校城学科产业对接等5大工程、15项计划,积极探索推进校城融合的新举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教育力量。
为深化校企合作,市教育局会同高校建立了高校专家、科技成果、人才“三张清单”,发布高校专家2097人,科技成果、发明专利685项,为泰开集团等32家企业精准匹配合作项目47个,推动驻泰高校与县市区政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项目30个。
围绕人才共育,市教育局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驻泰高校围绕泰安产业需求,新增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专业35个,与泰安市共建产业学院15个,与80余家企业通过“订单班”等方式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年培养学生规模过万人。
此外,市教育局还支持驻泰高校根据泰安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校企联合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实施大学生留泰创业扶持计划,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提升育人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而生命线是质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泰安市不断创新举措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实走深,健全师德培训机制,完善评价监督机制、教师宣誓和师德承诺制度,有偿补课专项事务报告制度、无偿补课备案制度、联合执法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和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源头、过程、出口全过程管理。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一次次研修、培训中,全市广大教师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每一次学习,都是开拓视野、开阔思维的经历。”泰安六中青年教师王紫琪在今年8月份参加了多次岗前培训,满满的笔记中都是她的感悟、收获以及对教育的思考。
向好而变,生动具体。乡村学校教学设施健全,教学环境美了,乡村教师待遇也得到提高。泰安市建立了“双定向”基层职称制度和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直评”通道,设立专属基层的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对乡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为乡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打下基础。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站在新的起点上,泰安教育事业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抢抓机遇,加压奋进,努力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 记者 杨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