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核”到“双都市圈”再到“双国际交通枢纽”,山东强力支持“强省会”的又一规划引发关注。
日前,《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35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数量达到2个。这与《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相呼应。济南“升级”背后,是从轨道网、公路网、内河水运网、机场群等方面多向发力,一批重大交通工程规划排上日程。
济南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此前,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青岛位列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济南则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然而,作为全国首个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山东强力支持济南、青岛两个特大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可谓用意明显一一发挥与“双都市圈”相匹配的作用。
山东“一轴两廊十通道”交通网主骨架源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轴两廊”(京津冀一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字型”沿黄通道在鲁布局。京津冀一长三角主轴“路径2”为北京经天津、沧州、济南、蚌埠至上海,京藏走廊“路径2”为青岛经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宁至拉萨,“一字型”沿黄通道则是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济南则是核心控制点之一。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一一济南的城市地位、交通地位都显著提升,而“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就是重要体现。
显然,这与济南“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努力相吻合。到2025年,交通强国样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力争在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样板城市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济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搭上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风口
在《规划纲要》的轨道网中,加快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济南青岛两心辐射,临枣济菏一带相连”的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打造1小时通勤圈。
八纵六横”高速(城际)铁路网中,济南占有“四纵四横”,分别为:滨临高铁、旅游高铁(干线包括石济客专、济枣高铁,支线为济滨高铁济南至商河段)、京沪高铁,鲁北高铁(德州至商河段)、青济郑高铁、济青城际、鲁中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至泰安至聊城铁路)。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提及的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位于“纵四”京沪通道的德州至枣庄段,主要控制点就包括济南,形式上为高速铁路。沿黄达海通道为东营至菏泽,由济滨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