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积极因素不断叠加
创新的积极因素,还体现在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人才的涌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
2023年,淄博高新区征集产学研项目100余项,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举行10余次对接活动,达成合作协议、意向项目11项,签订了《淄博高新区与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西南交通大学淄博技术转移中心协议》。西安交通大学两位乌克兰院士在高新区完成企业注册,入区创业。
山东工陶院、莱茵科斯特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占全市100%。6位科技副总被评为“2022年度淄博市优秀科技副总”。
2023年,1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实现了高新区自主培育历史性零的突破;5人入选2022年度省泰山系列人才,占全市50%;2人通过2023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业大赛)决赛,占全市50%;2人进入2023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平台类)综合论证环节,占全市50%;5人入选2023年度省级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占全市72%。5人入选2022年度淄博英才计划,6人获得2022年淄博英才(创业大赛)优胜奖,均位列全市第一;新引进到岗外国专家18人;14人获得“淄博青年才俊”称号,入选率93.3%。
43家企业发布619个科研助理岗位,480人实际入职,完成率120%,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任务目标的国家高新区。6家企业获批省“2023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占全市67%。
2023年前三季度,淄博高新区完成10项科技成果登记;6个项目申报2023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个通过网络评审进入会议评审,占全市50%。53家企业的72笔贷款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备案,贷款备案金额2.3亿元。截止到10月底,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07项,全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6.6亿元。两家企业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占全市66.7%。
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78.49%,较上年同期提高14.93个百分点。
创新的灵魂注入万千“新”企业
淄博高新区对标3.0现代产业园区标准,针对产业发展中布局散、规模小,科技供给力不足,服务能力不专等短板,探索以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先后打造了智能微系统、储能谷、生物医药等18个专业园区。
其中,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已成为淄博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的主导区,聚集重点企业120余家,拥有打破国际垄断和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项目32个,被评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入选“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
在MEMS领域,MEMS研究院自主研发的MEMS陀螺仪、继电器、加速度计三款芯片,打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部分列装国防;新恒汇与清华大学等研发机构合作,成功研制了激光直写曝光机等数十台首台套技术设备,将蚀刻引线框架的生产良率提高到95%以上,大大超过国际上85%左右的良率水平。在光电子领域,中科际联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和微纳光子集成中心研制的激光器、放大器等光子集成芯片,为国家“北斗”“空天地一体化”“光纤水听”等重要工程任务的实施提供自主可控的光电子集成器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目前,园区已聚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山东省瞪羚企业7家。
今年年初,省科技厅公布山东省首批15家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试点建设单位名单,作为淄博市唯一入选单位,“山东省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建设主体单位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由淄博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山东大学和新华制药共同建设,是“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物与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和专业化孵化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