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机,便能实现对上千亩地的生产设施进行管控,“一键操作”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在“梁邹智农”小程序上,农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庄家长势、土壤墒情,大数据自动分析跟进农田管理,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这便是滨州邹平市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滨州邹平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人才振兴,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种地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
当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在邹平徐徐铺开,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建设……
数字“走向”地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最近,滨州邹平市明集镇种粮大户刘水波去田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承包的明集镇高标准农田,气象、虫情监测站、土壤湿度传感器等各类物联网密布在地头一侧。
此前,他还曾质疑通过物联网监测的这些数据和他积攒近30年的种田经验哪个更精准,经过近两年验证,这些监测数据不仅要比他经验更准,更让他省时、省力,两三个人就能管理承包的1500亩地,这是刘水波过去不敢想象的。
明集镇的田间地头奏响“数字化”乐章,像刘水波这样数字农业的受益者还有很多。
明集镇辖区内精准数字化管理应用的小麦5.8万亩、玉米5.7万亩,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早在2017年,明集镇就提前布局,打造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意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2017年,明集镇61000亩土地实现了流转,我们投资建设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主要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田块级的服务,比如说土壤墒情、病虫害防治的收益方案等。明集的农业生产就实现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极大方便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每亩能够增收10%左右。”邹平市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说。
如今,在明集镇,通过精准的数字化管理,地里的庄稼长势、土壤状况、病虫草害、积温积雨等通过传感器实时搜集,就能够汇聚到远端的智能数字平台。
数字赋能下,手机成为了“新农具”点对点精准服务每一田块,为种植户提供高效、精准、优化的农情分析及管理决策服务,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科学种地。
正是借助明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明集镇农户完成了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生产模式的转变。
对于这种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的真实作用,农户最有发言权。
“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打药,都不用操心。”明集镇高家村村民高强是一名返乡种地的“新农民”,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协会的他不仅对“智慧种田”有了新认识,在谈起数字化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变化时更是赞不绝口。
2021年,明集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建的5G+智慧农业场景入选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明集镇在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围绕农业现代化探索出“明集实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提速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