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组通过自主创新,全线智能化率达到96.77%,班组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性达到380万元/人,是2023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3倍。”今年4月底,因为善于创新创造,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曲轴智能制造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副组长卫红建自豪地表示,这是对他们身为产业工人的最高褒奖。
近年来,围绕“大抓基层、大抓经济、大抓落实”,威海市总工会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聚焦全员创新体系建设,在强队伍、提素质、激活力上下功夫、求突破,打造了一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尖兵”。
建好“跑道”,打造产改“硬队伍”。威海市总工会积极搭建覆盖职工成长成才全流程培训体系,针对新职工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实施“职工进院校、讲师进企业”“双进”培训模式,每年培训职工20余万人次;建设工匠学院,打造工匠“摇篮”,设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实训基地,建立完善市、区、企业(院校)三级共创工匠学院机制,已建成市级工匠学院14家,二级产业学院21家,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赋能产业工人由“工”变“匠”。除此之外,威海市总工会还组织开展全领域全业态职工劳动竞赛,实现培训和竞赛互学互长、良性循环。高质量的培训、竞赛成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沃土,近年来,威海市每年通过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1300余人,近1万名职工提升了技能等级;培育齐鲁(大)工匠、山东手造大工匠等各级工匠500多名,技能人才36.5万名,1069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给足“动力”,激发职工“内驱力”。2018年,威海市总工会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将职工创新成果产生效益的1%到5%用于奖励创新团队或职工个人。近年来,市总工会用于激励职工创新创效的资金超过2000万元,每年评选100项以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给予一定金额奖励;2017年以来,由威海市政府命名威海工匠167名,并为每人发放奖励资金1万元,“有为才能有位”充分激发出每一位产业职工的劳动热情。
“马力”全开,跑出产改“加速度”。近年来,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威海广大职工推进技术革新958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0.4万余件,发明创造5636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3810项,获得专利2800多项,共创造经济效益超40亿元。为促进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威海市总还创新开展“技术红娘”工作,吸纳进驻高校、科研机构16家,专家教授、高技能人才1652人,发布科研成果343项,为60家企业的86项技术需求进行了对接,15家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合同,创效近亿元。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