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转化,优化科技创新市场环境。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对接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构建“成果端、需求端、服务端”三端融合的线上线下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充分发挥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作用,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打破单个实体界限,开展供需对接、本地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推出“硕果金”政策,探索“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有效破解成果转化“临门一脚”投资问题。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持续吸引、集聚、转化海外先进技术成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添动能,优化科技创新产业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聚焦基因与细胞、海洋物联网等前沿方向,支持华大基团等领军企业开展基因检测等技术研发,推动基因细胞诊疗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引进低轨卫星海洋物联网等重点项目,布局全省首个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示范带动新兴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链,每年布局实施100项左右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全部由企业牵头,从先进封装到AI算法,从智能家居到特种机器人,均面向新兴产业赛道上最为迫切的突破方向,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赋能转型传统产业,聚焦能源等传统产业,抓实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国电投中央研究院合作,打造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小试产线;与大唐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合作,联合龙芯中科建设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联合实验室,大幅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可控能力。
建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发挥重大科创平台辐射效应。突出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力,加快打造崂山实验室,推进海洋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海洋人工智能、海工装备等一批海洋产业。打造“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封顶,项目气源与高空保障中心启动建设,衍生孵化4家产业化公司,带动低空经济加快发展。突出实验室体系支撑力,建设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8家由海尔、明月海藻等领军企业承建,对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生物能源所“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在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突出产业创新平台驱动力,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构筑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策源地。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33家、市技术创新中心1150余家,形成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注活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用好自然科学基金,安排青年项目、原创探索项目、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等不同类别项目,多维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印发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3家、众创空间70家,建设标杆孵化器13家,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打造科创活动品牌,去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481家企业报名,22家企业参加全国赛,报名企业数量和参加全国赛企业数量创近年之最。今年5月底,又成功举办2024年青岛科技活动周,组织科普研学、科普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近80场,营造了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