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开始后,传感器启动,捕捉嫌疑人呼吸、心率、皮肤电等生理指标变化。同时,高清摄像头从各个角度记录嫌疑人面部微表情变化。面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嫌疑人眼皮快速眨动、眉头紧锁,林燕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处警务技术三级主任林燕:我问到卫生间的时候,他的呼吸明显就屏息了,这是一种特异的反应,也是一种对抗的体现,所以说我们就判断,(赃物)大概率是在卫生间里。那么(办案人员最终)找到黄金的位置,跟我们测试的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这个案子也非常的成功、非常的完美,我们也感到非常的欣慰,这就是充分体现了,我们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功能啊,就是探查隐蔽信息。
刑侦测谎大数据“说话” 解码真相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但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大数据等,正让犯罪分子的人心不再难测。
从2011年开始,林燕和同事们,通过将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以及眼动、瞳孔、声音、皮温等指标纳入研究体系,在案件侦破中建立起心理样本库,结合多学科知识,让数据“说话”,并开创了非物理接触式测谎新模式。
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处警务技术三级主任林燕:传统的多道测试,因为要佩戴传感器在被测人的身上,它虽然很精确,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如果遇到被测人,他的身体条件比较差的时候,或者说不适宜测试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传统的心理测试,就不能解决。于是我们在想,能不能我们采取一种不需要佩戴测谎仪、不需要佩戴设备的,这种方式来进行测试。那包括微反应,也包括一些其他的,比方说热成像技术,眼动技术,体温这些我们都把它融合进来,统称为非物理接触式测谎,那简单地讲,就是让被测人在毫无感知的情况下,就进行测试。
多年来,林燕带领团队在实战中将微反应测试技术方法与心理测试技术结合,形成“双测”工作模式。她也把自己在刑侦一线积累下的经验倾囊传授给年轻的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