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抓好智能建造城市试点,提炼一批可推广的实用技术和领先技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确定,扎实推进智能建造,深入开展项目和企业试点,打造行业和企业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建立智能建造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当下,山东省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政策统筹、创新驱动、试点示范等重点发力。支持青岛市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作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如今青岛许多工程建造场景已发生显著变化——
在黄岛中医院项目,工人正在操作台上操纵手柄,机器人系统便会自动计算大臂和小臂的转动角度,做出适当调整,完成布料作业,实现“指哪打哪”。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小伙伴叫做布料机器人,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随动模式”,有了它,原本需要3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作业内容,如今只需一人,并且机械会自动进行位置调整,不用费力搬抬,整体作业变得更加省力。在一次施工中,布料机器人累计作业34个小时,共浇筑混凝土1072方。
走进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整平机器人在刚浇筑完不久的混凝土面上进行整平作业,操作人员只需要拿着平板电脑在一旁遥控,甚至可以设置好路线,机器人便会自动导航,完成作业。
走进楼内的房间里,一个长得像摄像头的家伙在房间正中心环视四周,一个测量机器人在使用虚拟靠尺、角尺等工具进行实测实量,它只需要扫描一次即可完成全部测量项,还可以从多维度生成分析报告。在房间的隔壁,还有一个灰浆清理机器人在打磨地面,扫地机器人紧随其后,把灰尘和垃圾清理得一干二净。
此外,在安装作业场景中,还应用了管道焊接机器人、法兰自动焊接机器人、楼板钻眼机器人、橡塑保温下料机器人;在装饰作业场景中,有内墙打磨机器人、抹灰机器人、腻子涂敷机器人、涂料喷涂机器人、地坪漆涂敷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来帮忙。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多个机器人可高效协同作业,配合智能布料系统、高精准放线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质量精益管控。据介绍,该项目还被评为“中建八局群体智能示范工地”。
去年9月份,由中建八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无人塔吊”在青岛发布。据介绍,该塔吊可实现路径自我规划、主动避障,实现操作按键化、吊装自动化、多塔协同化,避免了高空人为操作的安全风险、减少了人员投入。据项目工作人员介绍,无人塔吊能够实现路径自我规划、自适应运行及主动避障,无需塔吊驾驶员,仅需地面上的两位信号司索工通过按键式遥控器进行定位,即可自动完成吊装作业。
“每次作业,塔司都要攀爬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钢梯进入高空驾驶室,在一平米多的驾驶室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即使有空调设备,数九寒天和三伏酷暑也特别难熬”,黄岛中医院项目总工周杰告诉记者。且因塔吊高度和承重等特点,其操作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如今,有了无人塔吊,再不用塔司们爬上爬下,让吊装作业不再畏惧风雪严寒,可实现全程智能吊装。只见地面信号司索工手握按键式遥控器,等待吊钩来到起吊点,通过校钩操作,吊钩便稳稳抓起建材,自动运输到指定地点。
据了解,这款无人塔吊搭载了中建八局研发的工业操作系统和智能控制软件,通过三维数字建模、吊装路径自动规划、高稳定Lora通信、主动避障等技术,真正实现无需塔吊驾驶员,仅需地面上的两位信号司索工通过按键式遥控器进行定位,即可自动完成吊装作业,且能实现多塔协同。
记者了解到,2023年青岛筛选了49个工程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其中列入部试点项目10个,加大项目全过程BIM应用以及轻型造楼机、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培育智能化工厂4家。目前,累计筛选97个智能建造工程项目试点、14个智能化工厂项目试点、6个建筑产业互联网项目试点。
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建造建设,才是这个行业的目标。如大家所见,“机器人工友”正在工地上大显身手,它们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展示了突出的“工作能力”。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等创新手段,进一步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成为助力建筑行业迈向智能建造未来的标杆力量。
未来,青岛将加快监管服务方式革新,建设工地的智慧化监管正逐步成为标配,从“建造”走向“智造”,正成为青岛建筑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