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海洋科研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集聚了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涉海科研机构,拥有的涉海院士数量、海洋高端平台数量、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目前,青岛拥有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初步形成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
近年来,青岛多措并举破解原创性成果比重偏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让科技创新成为经略海洋的强大助力。
强化基础研究
作为海洋渔业领域的一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获得批准建设,在“海水生物种质评价与遗传基础解析”“分子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创建与优良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据该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介绍,实验室获批以来领衔绘制20余种重要海水动物基因组精细图谱,包括绘制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海水鱼类T2T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创建国际领先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创制F5代dmrt1基因编辑鱼6万余尾,成功破解了半滑舌鳎雄鱼“长不大”的难题。研制多款鱼虾育种基因芯片,突破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瓶颈。
该实验室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是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青岛聚焦基础科研创新加大支持力度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青岛着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一批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正式入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哈工程青岛创新基地“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等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海洋基础研发能力,青岛还集聚海洋领域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了以崂山实验室为“塔尖”,国家级、省、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石的“金字塔”体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40家海洋领域知名高校院所和60家涉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扎根青岛。
近三年,驻青涉海科研院所和高校SCI论文、EI论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20.4%。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布局,青岛的海洋科研策源力持续增强。
掌握关键技术
在山东沿海,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以12节的航速穿梭。这艘集成高级辅助驾驶、远程遥控驾驶与全自主航行系统的船舶,累计航程已超4.8万海里,自主决策次数突破100万次、遥控靠离泊作业200余次。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智慧航海在智能航运领域的十年深耕。
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慎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核心技术包括多源异构感知融合算法、深度视觉环境建模及船岸协同控制架构。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与5G通信技术,“智飞”号实现从泊位到泊位的全流程自主航行,填补了国内空白。
经略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青岛通过深入实施“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青岛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青岛于2024年9月25日发布“海创计划2.0”,设置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聚焦“6+2”重点产业,实施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等六大提升工程,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