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得益于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将“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了解,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由国有平台青岛蓝谷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实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构建“平台+资本+专业化服务”的全方位工作推进机制,上接高校科研院所,中联基金,下接企业,在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取得良好成效。
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部部长刘玉龙表示,蓝谷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平台,推动全国涉海资源要素加速整合,汇聚涉海科技成果36884项、企业创新需求4285项、专家人才信息557项;建设蓝谷人才之家,一体化打造人才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
此外,蓝谷还实行揭榜挂帅牵引,探索需求导向的成果转化模式。积极为院所、企业合作牵线搭桥,让企业释放“真需求”,让高校院所拿出“真成果”。通过大数据匹配,推进精准对接,促成一批院企技术合作。区域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3亿元,与企业间合作日益活跃。
“我们还利用金融资本赋能,推进涉海成果产业化落地。”刘玉龙介绍,蓝谷设立1亿元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参股成立国信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鲁信海洋产业基金等总规模56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基金赋能涉海成果就地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10余项成果以产业项目形式在蓝谷落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成果转化需要“桥梁”和“催化剂”。青岛通过平台赋能和政策激励,逐步打通了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据初步统计,青岛2024年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87.47亿元,同比增长26.13%。
这些探索初显成效。2024年,青岛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9%、43.5%和53.6%,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