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青岛持续涌现突破性成果:15万吨级“国信1号2-1”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新能源动力系统船舶订单比例超70%,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青岛港首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装卸效率全球领先……青岛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靠泊在青岛海洋工程高新装备制造基地舾装码头的“海葵一号”(2024年4月26日摄)李紫恒摄
完善人才梯队
近年来,青岛加大海洋产业人才的培育力度,海洋人才梯队不断完善。
记者从青岛市委组织部了解到,青岛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和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聘请10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院士担任海洋荐才专家,着力提升海洋人才层次和扩大海洋人才规模。目前,青岛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量约103万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
为充分发挥高校海洋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青岛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核心培养基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建成了覆盖全面的涉海本科专业、硕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海洋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着力强化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海洋知识背景、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大力培养未来海洋科学领军人才。
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人才,其中涌现出16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40%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
为加速集聚海洋产业人才,青岛实施“现代海洋英才激励计划”,每年评选在海洋产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军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对来青岛创业的海洋领域人才,提供找资金、找场地、找市场、找合作伙伴、找政策“五找”服务,全方位解决创业难题。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是留住人才的关键。青岛出台《“人才服务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案》,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构建三级服务专员体系,累计发放2225张人才绿卡(其中海洋人才占30%),提供子女入学等各类服务2.3万余次。在招才引智方面,通过举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蓝洽会”“千山峰会”“青聚英才”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对海洋人才的吸引力。
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青岛还通过开展海洋人才交流洽谈会、涉海项目揭榜挂帅、涉海人才创业项目对接会等形式,创新服务、吸引人才、集聚产业。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年均举办100场以上,服务企业4000家,发布招聘岗位10万个。
破解“两张皮”
海洋科研和产业发展“两张皮”是长期难题。青岛通过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全链服务、多应用场景服务、多平台赋能等模式,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通过蚯蚓仿生研究,一款可以用于船舶海工装备的海洋防污超滑涂层让海洋装备生物污损概率大大降低。这是位于青岛蓝谷的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研发的海洋技术成果。
该研究院化工与材料部主任、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范冰说,该技术通过仿生蚯蚓等生物结构,在固体表面构建润滑层,持续分泌液体,形成一层超级光滑润滑液膜,产生“超滑”效果,从而使固态或液态的附着物因缺乏着力点而无法黏附。该海洋防污超滑涂层不含毒性成分,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