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网解忧”体系深入推进,更多类似“窗帘行动”的专业服务项目,正将“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发现”,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的力度,更有人文的温度。
理论落地:在科学助人中传递“未来之光”
带着理论知识走出校园,孙林雪开始了一场场方法论的实战。
2010年,孙林雪怀揣助人理想考入山东理工大学,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此后7年的本硕系统学习,让她掌握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很多人以为社工就是献爱心,其实我们是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她解释道。
社会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事,而是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孙林雪介绍,在“放飞梦想”助学项目中,她采用个案管理方法,为40余名困境儿童建立专属档案,通过定期家访、心理评估等专业流程,提供精准帮扶。为防范老年人遭遇电信诈骗,她运用增能理论,设计情景模拟工作坊,帮助200多位老人掌握防骗技能。
专业成长需要持续学习。当看到许多新人社工重复着自己当年的困惑,已成为淄博市向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的孙林雪,决定把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打包传递。2023年,孙林雪和伙伴们推出“伴学计划”,将各区县分散备考的考生组织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督导、经验分享、模拟测试等专业形式,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要点。截至目前,已建立14个“伴学群”,服务学员超过5000人次。“在群里,大家不仅是考生,更是一个个互相支持的专业成长小组。”
孙林雪还是淄博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向未来”的她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以专业方法培养更多社工人才,用科学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才能让社工的专业价值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
知行合一:在持续精进中守护“滚烫初心”
在位于张店的淄博麦田公益“融爱小院”里,夏日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一群欢快交谈的孩子身上。
这个曾经长满杂草的院落,如今已成为30多个特殊家庭的心灵港湾——每周五天,这里开设的生活技能课、手工疗愈课,正悄悄改变着这些“星星的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一旁的办公室里,淄博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淄博麦田公益发起人高变英正在整理服务案例。一本本日志,记录着她10余年来的理论与实践。
对自己从情怀到专业的提升,高变英记忆犹新:“2014年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时,淄博还没有考点,我们几个考生要拼车去济南莱芜考试。”
近年来,她经历了从求知若渴到静水深流的思想蜕变。“我刚开始备考中级社会工作师时,边学边有顿悟的兴奋,每学一个理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项目中那些有效的做法,背后都有理论的支撑!”回忆起初次接触“优势视角理论”的感受时说,“就像在迷宫中突然找到了指引方向的路标,那些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终于有了理论的归处。”
而谈及2020年备考高级社会工作师的经历,高变英的语调则变得沉静:“从中级到高级,就不再只是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而是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这时候考试拿分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
这种思想的进阶,恰如淄博麦田公益10余年的发展轨迹——从最初凭热情做公益,到现在每个项目都建立专业评估体系;从简单的物质帮扶,到运用专业方法促进社会融入。
也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让麦田公益的“融爱小院”从最初简单的帮扶场所,逐渐发展成集专业服务、心理支持、社会融入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想做好公益,既要有滚烫的情怀,也要有专业的沉淀。”高变英说。在她看来,情怀是做公益事业的初心,专业则是让这份初心持续发光的动力。就像“融爱小院”里的孩子和家长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喜悦,都是情怀与专业共同浇灌出的果实。
太阳西沉,小院的灯光温暖如初。这一刻,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实践也不仅是日常的工作,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奇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公益最美好的模样——当专业为情怀插上翅膀,当理论有了实践的温度,改变就会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截至目前,山东省有持证社工达11.66万人,其中8.47万人活跃在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一线。淄博市持证社工总数达8187人,2025年更有9000余人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展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在淄博这片热土上,更多专业与情怀的故事仍在继续。当越来越多的持证社工走进社区,当专业理论化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场关于专业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变革便有了更深的意义。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