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传统的“户户炊烟”,青岛还不断推进“清洁取暖”落地,让乡村冬季取暖更环保、更经济。青岛充分利用成功入选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三年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累计完成84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让村民摆脱了传统燃煤取暖方式,用上绿色能源。
更多绿色节能农房建设也在摸索中——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村,探索打造钢结构绿色农房样板工程,其设计方案融合了绿色建材、光伏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墙体和吊顶模块化集成、BIM等先进材料和技术,实现了高水准的节能环保,大石村装配式绿色农房样板为全市绿色农房建设树立了标杆。
乡村好“风貌”变为发展新“风口”
在乡村,“好房子”不仅是居住载体,更是增收致富的平台。
每逢周末,宝妈刘子娴便和闺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去青岛周边乡村里遛娃,“周六去翠云山庄游玩,晚上住在东毛民宿,周日上午采摘,下午返程”,手机里这段记录便是不久前一个周末的出游安排。“我们选了一个两居室的小院,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对于大人来说,也有一种逃离城市、归隐乡野的感觉。”刘子娴告诉记者。
“社区通过盘活低效林地,发展林下经济,与企业合作打造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翠云山庄项目。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了近50套民宿。”东毛家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维佳介绍,以租赁形式回收民房,引入专业化运营企业,不仅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源,为村民增加年收入近万元,还逐渐形成集吃、住、学、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发展格局。
在产芝村,周末乡村游也是分外热闹。村民居住条件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村庄吸引力显著增强,催生了民宿、文创、村咖等新业态,被评为全国3A级国家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听说了吗?每逢节假日喜院民宿预订就供不应求。”“是啊,工坊馒头订单也越来越多,咱干起活来都有劲了……”即墨区龙泉街道柳林村柳盈泉专业农村合作社里充满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几年前,柳林村将闲置农房进行装修,发展民宿产业,开设了喜院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为更好完善农旅服务,盘活村庄的闲置劳动力,在民宿有了稳定客源以后,村庄又谋划干起了喜愿面食工坊。每天一大早,村庄平常赋闲在家的妇女便齐聚在面食工坊里和面、揉面、蒸馒头,花样繁多的馒头被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热腾腾的面香透着满满的烟火气。“喜院民宿和喜愿面食工坊打破了以往村集体将资源、资产简单租赁的低层次、低效益增收模式,有效激活了村集体资产,也提高了村民收入。”柳林村村干部介绍。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必须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岛已连续开展三届乡村建设工匠比武大赛,通过以赛代训,在实操过程中,推进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从山地到平原,青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不仅是村民居住品质的升级,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重塑着乡村的颜值风貌与文化内涵,进而让农房的“风貌”变为发展的“风口”,让乡村的“颜值”成为持续“产值”。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