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画家们或凝神远眺,或挥笔于画板,将青岛海港的壮丽风貌描摹于画作之上。2025年4月至6月,“潮起大港——青岛美术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聚焦青岛港口发展,以画笔捕捉海港的雄浑气象与人文脉络,艺术再现青岛港城风貌,为海洋文化注入鲜活的艺术动能。
青岛港城风貌彰显浓郁海洋文化特色。张进刚摄
青岛的海岸线如同一条时光隧道,串联着青岛的历史缘起、时光故事和时尚当下,既浸润着千载沉浮的厚重回响,亦鼓荡着面向未来的无限潜力。
作为青岛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文化表达,海洋文化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无穷的魅力,不仅塑造了城市既灵动又深沉的美学风格,也彰显了城市独特的海洋文化IP。青岛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之一,立足于“蓝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做足“海”的文章、探究“海”的内涵、打造海洋文化IP已成为题中之义。
从叙事到IP,讲好“海的故事”
从日出时分的粼粼波光,到黄昏映照下的渔舟剪影,再到海浪涌动的万千姿态;从礁石纹理、渔网编织,到海浪形态、船帆线条,再到自然奇观和人文故事,无不深度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文创设计、建筑风格甚至旅行体验中,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海洋美学”IP体系,为青岛的海洋文化注入动人的温度与厚度。
海水和城市/互相问候以飞鸟的行迹,把每一个音符/写在大船掀起的浪花中/驶向时间的深处/青岛,在远景中生长和浮现……在诗歌《九月青岛》中,作家邱华栋描写了诗情画意的青岛与海洋。
青岛的海,给予了艺术家们宏大的灵感与激情:画家徐青峰从小在青岛长大,油画《我静静地喘息》是其成名作,呈现了以海洋与人为主题的自然哲学;音乐家吕思清的小提琴律动着家乡青岛的悠扬海浪;吴冠中1975年创作的油画《青岛红楼》闻名于世,远处的写意海港隐喻了港口“点睛”一座城的意义……
在博大的海洋文化中,海港是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历史商贸活动、工业遗产和现代文旅融合,推动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在百余年来,为艺术家注入了无限的创造力。“‘潮起大港——青岛美术主题采风创作活动’聚焦青岛港从百年老港到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蜕变历程,多领域艺术家深入港口一线采风,以艺术笔触记录港口发展的时代印记。”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风塘介绍,采风创作活动将青岛港口发展和海洋文化转化为可传播、可留存的文化符号。
而关于海港的艺术创作,仅是青岛海洋文化的一个剪影。在青岛,琅琊刻石遗迹、栈桥百年风云、奥帆扬波等历史场景与时代符号,转化为具有识别度的海洋文化意象;航海家、实业家、海洋科学家、帆船运动员、海洋艺术家、当代渔民等,成为承载城市海洋精神的人物群像……
“地域的文化气质滋养文学的本土特质。海洋文学作为一种鲜活的、具有浓郁青岛文化特征的文本,正在凸显滨海城市鲜明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质。”《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认为,海洋文学与时代叙事是青岛文学的永恒魅力与清新活力。今年年初,《青岛文学》推出《海洋文学》,深化构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海洋文学阐释体系,试图将海洋与民族精神、海洋与国家性格、海洋与城市映像等进行解读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