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之于“青岛制造”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它不仅是资金,更联结着人才、技术、产品、管理、规则、标准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外资,直接关系到青岛与国际市场最紧密的经贸联系。
在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中欧经贸持续增温。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平均每天进出口额超150亿元,相当于50年前一年的贸易额。而于外向型经济的青岛而言,德国恰是其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国和主要外资来源地,如何打造好对德合作样板,不仅能助力城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能为新时代中欧经贸合作、乃至全球经贸合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开放合作标杆。
图片来源:青岛商务
截至目前,德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430个,实际使用外资27亿美元。今年1—6月,青岛与德国双边贸易额达119.6亿元,同比增长23.4%。就在9月初,青岛市德国企业圆桌会议邀请了30余家德资企业(机构)代表面对面畅谈,城市在直面企业诉求、迅速回应的同时,也传递着清晰明确的信号:
青岛始终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始终以高站位、实举措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青岛将携手有意愿、有能力扎根中国的外资外企,共享发展、共享机遇。
01百年互信,打造对德合作“青岛样板”
一个世纪前,德国化工巨头拜尔斯多夫与中国的第一笔业务发生在青岛;在青岛啤酒博物馆,依然可以看到西门子1896年制造的、保存完好的电机。
这些百年合作“活化石”并非简单的陈列品,它们直观展现了青岛与德国合作的历史连续性。正是基于这种市场共识和技术互信,青岛目前已成为德国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城市之一——430余家德国企业扎根于此,深度融入了青岛工业生态的发展脉络。
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珍藏的西门子电机
图片来源:西门子中国
汽车制造领域,采埃孚青岛商用车基地、德国BTT集团独资企业佰特思、紧固件国际巨头德国诺马与一汽青岛等整车企业深度联动;化工领域,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供应商朗盛、全球知名的化工巨头赢创工业集团均在青布局,依托高端原料供给,向上游延伸关键材料研发,向下游赋能高附加值产品创新;现代服务业领域,德意志银行、DHL、赫伯罗特等功能性机构则以青岛为枢纽,搭建起连接中国北方市场与欧洲腹地的跨境金融结算、智慧物流网络。
不难发现,随着市场扩大和新的竞争需求,外资正循序渐进向更多领域延伸。其对青岛青睐并进行战略投放的根本驱动力,仍在于追逐产业机遇与经济回报,而外资于一座城市的“必争之地”也恰恰就在具备潜力的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