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威海荣成市创新实施“三融三化”工程,着力打造旅居新市民融合治理样板城市

威海荣成市创新实施“三融三化”工程,着力打造旅居新市民融合治理样板城市
2025-09-12 09:14:2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每年夏季,威海荣成市的碧海银滩都会迎来如迁徙“候鸟”般的旅居新市民居住。如今,荣成市已有旅居新市民3.2万人。面对这一群体流动性强、地域文化差异大的管理服务难题,今年以来,荣成市以“筑巢引凤”的治理智慧,创新实施“文化融心、治理融力、服务融情”、推动“管理精细化、参与主动化、发展产业化”的“三融三化”工程,将“异乡客”的居住痛点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支点,让旅居新市民在服务中感受“巢暖心安”的荣成温度,逐步实现从“季节性旅居”到“融入式安居”的治理升级。

方言课堂里的“语言破冰”

从“听天书”到“文化交融”

“买鲅鱼的预备弄么饭歹啊?”“我后晌的包鲅鱼馅古扎给儿了歹!”在那香海社区集市,来自南京的张阿姨用半生不熟的荣成话和摊主打趣,引得周围人会心一笑。谁能想到,半年前她连“头晌、下晌还是后晌”都听不明白,第一次买东西时只能对着商家干瞪眼。

作为典型的旅居社区,那香海曾让不少旅居新市民因胶东方言犯难。为破解沟通壁垒,荣成市创新组建110余人的“胶东文化导师团”,在7个旅居社区开设“方言微课堂”,把“周了周了”(修理修理)、“老鼻子”(很多)、“我茫茫”(我看看)等日常用语编成情景短剧,再配上新市民手绘的漫画注释。“课堂像文化派对,学完方言还能跟着本地师傅学做山东花饽饽。”张阿姨翻开图文并茂的《荣成方言手册》,上面记满了南北文化交换的笔记,西安退休老师教唱歌,武汉师傅教做热干面,形成了“方言换文化”的独特互动。

语言通了,心就近了。近几年,荣成市还投资670余万元,在各社区周边建设28处公园、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每到傍晚的健身广场上,新老居民共舞渔家秧歌的场景,成了文化融合的鲜活注脚。

红马甲流动的“温暖网格”

从“被服务者”到“治理当家人”

“王爷爷,您预约的理发服务到啦!”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小林挎着工具箱敲响房门。在凤舞社区,由旅居和本地居民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每天穿梭在楼宇间,为高龄老人提供代收快递、上门维修水电等服务。北京退休工人兰阿姨更是被凤舞社区热情服务打动,她见社区工作者办大集时反复搬运货架特别麻烦,主动捐款1.5万元购置储物小屋。“荣成把我们当家人,咱得为家出份力。”

兰阿姨的热情,源于荣成市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破局“陌生人社区”的关键一招,着力构建双向赋能的治理新格局。本地志愿者组成“融城帮帮团”,为旅居新市民提供房屋托管、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挖掘旅居新市民特长,培育出“旅居书画社”“银发舞团”等12支特色队伍,加快融入本地生活。

兰阿姨说,凤舞社区的信用积分机制让她印象深刻,参与楼道美化、垃圾分类积累的信用分,还能在社区大集兑换新鲜果蔬。“这积分比钱还金贵,说明咱做的事被社区记挂着!”在南京老党员陈先生看来,“旅居党员先锋岗”让新市民找到了参与治理的支点,他通过线上线下收集治理建议43条,推动解决路灯改造、电梯维修等27件民生事。2024年,全市旅居志愿者累计服务2100小时,调解纠纷65起。

这种角色蜕变的背后,是荣成市搭建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先锋户”四级组织体系,引导组织132名“旅居党员”主动认领矛盾调解、文化传播等岗位,带动300余名旅居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让“旅居客”真正变身“当家人”。

关键词:威海荣成市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