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从济南走出的朱庆澜:为《义勇军进行曲》定名,书写爱国传奇

从济南走出的朱庆澜:为《义勇军进行曲》定名,书写爱国传奇
2025-09-13 11:30:5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热血都会沸腾。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与一位济南人紧密相连——他就是命名者朱庆澜。那么,他究竟是谁?又是如何与这首后来成为国歌的歌曲结缘的?

翻阅朱庆澜将军的生平,不难发现,“救国图强”是他一生最鲜明的印记。

朱庆澜1874年生于济南,其父时任山东知府衙门幕僚。那一年,日本确立了以侵略扩张为目标的所谓“开疆拓土”方针,将魔爪伸向琉球和台湾,中国边疆危机日益

国难之下,家亦不幸。朱庆澜五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命运多舛,但他勤学苦读,凭借科举考取附生,逐步走上仕途。之后,经友人引荐前往东北,身材高大又通晓文墨的他,毅然决定弃文从武。

当时的东北,日俄势力交错渗透,匪患猖獗。朱庆澜整顿治安、剿匪平乱,编练地方武装。他勤政恤民,勘测荒地、减免赋税,招募河北、山东灾民垦荒定居,使荒芜之地渐成粮仓。他还主持修建嫩漠公路,强化国防、抵御外侮。尤为可贵的是,身为武将的朱庆澜极其重视教育与慈善。他在黑龙江创办孤儿院,收留无家可归的孩童,而他本人一生清廉,离任时仅带一名随从乘火车南返。

1916年,朱庆澜出任广东省长,大力整顿吏治、严禁赌博、统一币制。在此期间,他与孙中山先生结下深厚情谊,甚至将自己的警卫营交由其指挥,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

朱庆澜深知,国家振兴必须依靠有识青年。他积极联络各界有志之士兴办教育,在江浙、东北等地先后创办多所学校。他还亲自编写《家庭教育》一书,该书以白话写成,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家庭教育著作”。此外,他多方筹措善款,赈济因战乱与灾荒流离失所的难民达数百万之众。正如冯玉祥将军所赞:“大仁大义,一片慈心,全国人民记在心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朱庆澜第一时间致电蒋介石、张学良等政要,疾呼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他积极募捐资金物资,援助东北义勇军,安置难民。此后抗战烽火所及之处,总能看到他奔走前线慰问将士、赈济灾民的身影。每年9月18日,他必闭门绝食,以此铭记国耻,励志光复国土。

为更好地宣传抗战、呼吁抗战、组织抗战,1934年,朱庆澜出资赞助拍摄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辛白华毅然从军、抗日救国的故事。

该片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田汉在完成剧本和主题歌词后不幸被捕,电影后期制作时,主题曲名称仍未确定,聂耳从日本寄回的曲谱仅标注“进行曲”三字。作为投资人的朱庆澜听着雄壮的歌曲,想起英勇杀敌的义勇军将士们的矫健身姿,便提笔在“进行曲”前加上“义勇军”三字,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抗战期间,这首歌随电影传唱大江南北,极大鼓舞了全民抗战士气。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令人遗憾的是,长年的奔波劳累使朱庆澜积劳成疾,1941年1月,他在西安灾童教养院病逝,享年67岁。回望将军的一生,犹如黄河奔腾,纵千难万险涌向海,激荡民族大义;亦如甘泉润土,虽百转千回守初心,拯救手足同胞。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1924年中秋,朱庆澜挥毫写下“太白读书处”五个大字,刻入石碑,立于“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之上。这便是他留给故乡青年们的殷切期望:“经纶满腹报家国,展翅凌云济苍生!”

(来源:济南宣传)

(责任编辑:李春发)
关键词:济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