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是救赎,高墙外是守望。长期以来,潍坊监狱致力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常态化组织开展亲情帮教、社会救助等活动,在促进服刑人员改造、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1月2日,在潍坊监狱干警宫雪洋、刘耀泓和潍坊市手拉手孤困儿童关爱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守护下,一场对长期服刑人员孤困子女的帮扶活动正在开展。
“感谢,我只有感谢”
村间小路上,手拉手孤困儿童关爱公益组织副理事长葛培文与干警交流了罪犯家庭的基本情况。这名罪犯与妻子离婚后,留下了时年仅三岁的孩子小帆,母亲因先天性心脏室缺导致劳动能力较低,父亲因脑溢血和一场急性心梗失去了身体右侧行动能力和讲话能力,一家三口仅靠低保生活,家庭情况十分困难。
推开略显陈旧的铁门,预想中孤困家庭的杂乱并没有出现。小小的院落四角见方,收拾得整齐而简洁,这是罪犯婚前建的一栋小屋,虽不宽敞但十分明亮,也是罪犯入监服刑前给父母和小帆留下的唯一财产。
进到屋内一见面,两位老人的脸上没有对生活丝毫的哀伤。罪犯母亲激动地握住干警宫雪洋的手,心脏室缺手术的疤痕一直延伸到领口,但布满老茧的双手与指甲缝中的布料碎屑却见证着一位乐观生活的母亲的努力。没有语言能力的父亲脸上同样没有悲伤,同样高兴而激动地拉着一行人坐下。“感谢国家政策,我能吃的上饭,我只有感谢。”母亲说,“我心脏不好,在家一天蹬缝纫机做点东西,挣个二三十块馒头钱,他爹动不了,看大门人家也不敢用,孩子还给社会拖后腿,没有国家我饭都吃不上——小帆,看谁来了!”

小帆,当他的父亲入狱服刑时,他还是个摇篮床上的小婴儿。当干警刘耀泓和帮扶阿姨一同进入他的小世界时,小帆还在床上用纸箱搭建着童年的寻宝船,他是那个世界的船长。听到奶奶的声音,小帆跑出来抱住帮扶阿姨——在干警到来之前,手拉手孤困儿童关爱公益组织已经对点帮扶了数年之久,和我们一同前来的志愿者阿姨每周末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叫上小帆参加研学、兴趣班和其他活动。的确,对于今年八岁的小帆而言,他最需要的是亲情的陪伴,而帮扶阿姨就是他的第二个妈妈。
“就是要把这张白纸画好了”
“我们的期望就是孩子走正道,要帮扶到考上大学、参加工作,我们要一对一做二十年的帮助,到现在我们帮扶的子女,还没有一个走错道的。”葛理事自豪地向干警介绍了潍坊市手拉手孤困儿童关爱公益组织的工作,“我们的理念就是扶心、扶志、扶技、扶智,别让孩子因为爸爸的事情心里自卑不好受,让他有志向和目标,有依靠着自己生活的一门技术,就是要把这张白纸画好了。”简单的话语里,是社会公益组织的初心,同样藏着老两口最朴素也最沉重的期盼。

谈话间,罪犯母亲还提及对中秋节监狱组织亲情帮教的感谢。对于因贫穷导致参加每月会见的不方便,葛理事立刻表示可以由志愿者帮助乘车前往,解决其实实在在的困难;监区干警则提供了会见日期和所需携带的证明材料清单,两位老人向干警了解该犯适用的减刑假释相关政策,三方约定好继续加强联系,使罪犯和小帆都能真正感受到亲情的关爱。
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亲情是一条斩不断的线,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分量。监狱干警的“走出去”与社会公益组织的“走进来”相互结合,拂去罪犯家属的悲伤,教导罪犯摒弃恶习、走向新生,同时给这个家庭的下一代以新的希望。
小帆的帮扶不是个例,近年来,潍坊监狱积极探索“监狱+社会公益组织”的帮扶模式,借助社会力量有效解决因亲属服刑导致家庭贫困,进而出现的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问题。这一模式的实践不仅对服刑人员稳定思想、增强认罪悔罪意识起到了良好作用,更是监狱机关贯彻司法为民理念、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贡献力量的集中体现。
回程,车轮滚滚向前,破风而归,一如小帆试卷上的满分成绩,一如他眼中的点点星彩,这是监狱工作的一份初心,也是潍坊监狱交给社会的一份答卷。
的确,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他会越过阴霾的平原,穿过深沉的黑夜,奔跑,振翅,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与社会力量共同所做的,是从父亲的生命中擦去污浊,从孩子的生命中拭去忧郁,让生命沿着光明的方向生长,并使一颗洁白的心灵,免于哀伤。
(记者/马婉莹,来源:大众新闻·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