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对很多城市只是普通周六,但在潍坊,它叫“人才日”。
这不是拍脑袋的噱头,而是一场持续三年的城市级“告白”——把日历上的一格,变成249万人才共同的高光时刻。
当不少地方还在纠结“抢人大战”送户口、送补贴时,潍坊直接把节日写进城市章程:以城市的名义,给人才放假、办展、亮灯、颁奖、发红包。
仪式感背后,是数据更硬核的底气:
——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8家省级冠军,全省第一;
——9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全国唯一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249万人才总量,185位国家级重点人才,441位泰山系列人才。
放在全国地图上看,潍坊既不是直辖市,也不是副省级,但把“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这盘棋下得风生水起的,恰恰是这座低调的地级市。
让人才“C位出道”,潍坊做对了什么?
把“键对键”变成“面对面”。
“智联百校·赋能千企”不是简单的云招聘,而是市委书记亲自带着企业赴北大、清华“敲门”。698名专家下沉县市区当“科技副县长”,180名干部反向驻扎高校当“人才店小二”。
政府搭台,企业点菜,高校做菜,市场端盘,一条成果转化“高速匝道”就此打通。1053项成果落地,平均每周诞生20个新项目,这是潍坊速度。
让“第一资源”拥有“第一话语权”。
在潍坊,县委书记每年必须交“人才三件套”:一个人才项目、一个工作品牌、一个高能级平台。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不是口号,而是写进考核的硬杠杆。组织、教育、科技、工信、人社五部门“同坐一张桌”,项目、资金、政策、编制“同下一盘棋”。
人才工作从“组织部门独角戏”升级为“全市合唱团”。
把“节日”做成“生态”。
“潍坊人才日”只是起点,配套的是“潍坊惠才卡”2796张、人才公寓1.1万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医停车全链条“关键小事”一次性打包解决。
一句话:你负责改变世界,我负责让你无后顾之忧。
产才“双向奔赴”,潍坊如何拒绝“内卷”?
不少城市“抢人”陷入“唯帽子”竞赛:院士、博士、博士后,谁帽子高给谁房。潍坊偏偏“反套路”——“不看帽子看需求,不拼头衔拼匹配”。
围绕“9+3+N”重点产业链,潍坊率先发布“产业人才地图”,哪条链缺哪个岗,全球雷达一键搜索:
——潍柴“博士开放日”连办七届,133名博士循声而来;
——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852名研发人员,在全球首发西瓜超级泛基因组,让“潍坊种子”登上《自然》;
——青州市“青雁智联”一张乡情网,拉回180个高层次人才项目;
——天维膜公司科学家变身“合伙人”,股权激励让实验室论文直接变成生产线利润;
——富康集团“黑灯工厂”24小时不眨眼,给世界最强大脑提供“试炼场”。
于是,出现一条“潍坊曲线”:人才集聚度每提高1%,产业附加值就提高1.6%,远高于全国平均0.8。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在这里不是PPT概念,而是可量化的城市算法。
把“人口红利”升级为“人才红利”,潍坊的下一跳在哪?
平台再“拔高”。
全国唯一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刷世界纪录、崂山实验室核心水动力平台、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