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技术成果赋能新型工业化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对接会中,潍坊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与清晰路径得到进一步凸显。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新材料领域,寻求轮胎轻量化与耐磨性能的双重突破;弘润石化(潍坊)有限责任公司则提出“电子市场主流散热材料”研发课题,引发在场专家的热烈讨论。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精准对接模式,有效促成了技术供需两侧的火花碰撞与合作契机。
促融合、见实效,创新动能“加速涌流”
如果说亮出“家底”、抛出“需求”展现了潍坊的诚意与远见,那么将诚意转化为合作、让远见落地为成果,则真正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系统运作能力。
一直以来,潍坊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优化完善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沃土。潍坊拥有5所本科院校和66所职业院校,普通高中育人质量连续23年全省领先,构建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地方乃至全国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夯实教育基础的同时,潍坊实施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形成强大人才集聚效应:目前已引进国家领军人才185人,人才资源总量达249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稳居山东省前三,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实的产业基础是潍坊的最大底气。当前,潍坊聚力突破“9+3+N”重点产业链,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工业、高端化工四个千亿级产业优势显著,其中动力装备、智能农机装备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473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1459家,彰显出雄厚产业实力和强大就业带动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潍坊高度重视高能级平台搭建,与133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加快建设工信部直属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山东大学潍坊研究院等载体。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952家,在机制创新上,推动698名专家人才下沉县市区和企业担任科技副职、科技人才副总,选派180名干部常驻高校担任科技人才专员,共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工程师实习实践基地、西北工业大学汽车精密行驶件研究中心等133个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推动1053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这些闪亮的创新成果,正是潍坊“四链融合”生态结出的丰硕果实。它们不仅印证了潍坊承接先进技术的强大能力,更彰显出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雄厚实力。
优生态、强保障,产才共赢“扎根结果”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兴才、成才”才是产才融合的终极目标。潍坊从政策支持到服务保障,构建起覆盖“人才成长+企业发展”的全周期生态,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让企业敢投入、有回报、发展好。正如潍坊市副市长陈端梅在致辞中所说:“潍坊愿以最大诚意、最优环境、最好服务,让这片土地成为大家成就事业、逐梦远航的‘诗和远方’。”
在潍坊,人才的“归属感”来自于“无后顾之忧”的服务体系。全市持续推出“近悦远来”系列政策,出台人才新政30条、青年人才集聚18条等举措,为人才汇聚创造优越条件。在全省率先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构建“一站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机制;推行“潍坊惠才卡”,实现人才服务“应享尽享”;将优秀企业家和“十强”产业人才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开通就医、子女入学等23类、32项绿色通道,以精细化、保姆式的服务打造一流人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