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寿光市落地全省单笔最大“节水贷”。为有效扶持和培育节水产业,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支持,寿光市全面摸排梳理辖区内具有融资需求的节水项目,主动对接银行金融机构,推动授信7亿元的寿光市城乡供水管网提升改造“节水贷”项目成功落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节水约45万立方米,将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强劲支撑。
四、产业融合类
案例7:峡山水库发展“鱼经济”,实现“鱼水双赢”。
峡山区创新实行“鱼水互养”,通过“禁渔休渔-增殖放流-生态捕捞”模式,不仅保障了库区水域生态平衡,同时实现了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峡山水库常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库内鱼类种类从32种增加到35种,还衍生出以“峡山湖有机鱼”为代表的“渔经济”,“峡山湖有机鱼”2024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生态捕捞宣传周”期间,吸引游客3万人,拉动消费增长6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案例8:临朐嵩山水库抽水蓄能,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为充分挖掘嵩山水库的水力资源潜力,临朐县积极向上争取,成功引入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14亿千瓦时,通过“抽水蓄能—放水发电”的循环运行模式,将丰富的水力资源持续转化为绿色电能。预计2026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30.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1.9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5亿元,利税1.2亿元。该项目是潍坊市推动绿色能源和生态价值互促共进的典范工程。
案例9:寿光市巨淀湖农文旅融合,打造环湖生态经济圈。寿光市在巨淀湖创新实践“治理—利用—反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推进湿地修复与水系连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环湖区域的红色文化、治水文化和渔盐文化底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农。重点打造了“飞鸟化凤”光影秀、夜游巨淀湖等特色文旅项目,并成功举办巨淀湖湿地音乐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自2023年以来,实现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催生了巨淀湖的“水下经济”,湖中丰富的芦苇、香蒲资源为当地草编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年创收超过5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的良性发展。
案例10:创新推出“沿着河湖游潍坊”线路,以生态化运营促进“河湖+”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为充分释放河湖生态资源潜力,潍坊市水利局着力推动“河湖+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精心打造10条“沿着河湖游潍坊”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国企注资、社会运营、项目带动、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系统培育沿河环湖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具体运营中,青州南阳河通过市场化模式引入“峱宝宝嬉乐园”和观光车等项目,年经营收入超过110万元;临朐县五井石河以嵩山漂流为核心,带动形成“水经济”产业链,2025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营收1900多万元;寒亭区大于河通过村企联建,实现沿河资源规模化、集体化运营,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高密市五龙河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沿河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000余人;安丘市汶河创新“物业化保洁+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年营收1000多万元;昌乐县桂河通过“管养一体”开发露营地等文旅项目,年营业收入超400万元。多项实践显著激活了河湖资源的生态造血功能,形成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
(记者/都镇强,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