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国故城夯土城墙勾勒的古城轮廓,到周村古商城青砖灰瓦铺就的商埠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拉肩扛建起的工人文化宫,到如今掌握超高层建筑核心技术的现代化楼宇——淄博建筑的肌理始终与城市发展脉络同频共振。
一部淄博建筑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城市编年史,记录着从“建筑之乡”到“建造强市”的辉煌跨越,见证着匠心精神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升华。
奠基立业:艰苦创业构筑城市骨架
淄博建筑业历史悠远,源远流长。从齐国故都临淄发掘的遗址可见,齐国的建筑规模与工艺已具相当水平。《考工记·匠人》详细记载的营建制度与建设规模,成为国内最早的建筑文献。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建筑行业私人营造厂商开始兴起。1906年,桓台工匠穆逊斋在济南开办元吉营造厂,此后各地效仿,至1937年,仅桓台县在国内外设立的营造厂就达140多家。
1949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山东省建鲁营造公司张博办事处成立;同年冬季,淄川县工会组织失业人和农民组成张博公路施工队,这便是淄博市建筑工程公司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进入三年恢复期。在国家“全面恢复、重点建设”方针指导下,为适应煤矿基本建设需要,洪山、西河、新博三大煤矿相继建立“土木股”。1953年3月,以三大煤矿“土木股”为基础,正式成立“淄博矿务局工程公司”,即山东方大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以工、矿业和城市建设为主线,淄博建筑业在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大潮中开始大展拳脚。
坐落于博山城区峨嵋山北麓的淄博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是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市最早兴建的工人文化设施,由原淄博市建筑公司施工承建。清缝菇石、红缸瓦、插花女儿墙等细节,展现着时代的建筑特色。淄建集团首席技术官李华回忆,当时施工条件艰苦,大空间结构建设全靠人拉肩扛,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建设过程异常艰辛。
能工巧匠,技艺绝伦。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工匠林兆功因参建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突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庆功群英会。更有一批淄博建筑人走向国际舞台,1958年至1961年,淄博市先后派出4批共225名建筑技工援建蒙古人民共和国。首批援建人员田其永回忆,当时,冒着零下48摄氏度的极寒天气,穿着厚棉袄棉裤坚持施工,展现了淄博建筑人的敬业精神。
1961年,淄博市人民政府从博山搬迁至张店,带动了张店城区及周边区县建筑业发展。桓台县各建筑队纷纷到张店区承接项目,到1972年,全县13个乡镇都成立了建筑队。原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李佑书表示,当时,建筑业战略定位是“主攻油田、夺标济南、占领北镇、服务淄博”。这一时期,淄博建筑业的种子已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建筑之乡”桓台县
在桓台城标碑体上,“建筑之乡”四个巨字苍劲雄健,尽显磅礴气势。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视察桓台后,欣然命笔“建筑之乡”。从那时起,“建筑之乡”成为引领和激励桓台建筑业持续增值拔高的地域文化象征,让桓台建筑业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也带动桓台经济社会迈入蓬勃发展的春天。
改革腾飞:质量突破赢得至高荣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导下,建筑业迎来健康发展新阶段。淄博建筑业恢复招标投标施工合同制,推广共建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企业内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大幅提高。
1984年4月1日,齐鲁石化公司30万吨/年乙烯工程举行开工典礼。至2004年,淄博市建筑工程公司为其建成污水处理场、排海管线等8项重要工程。在该工程获得的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中,淄博市建筑工程公司是主要受奖单位。淄建集团原总工程师尹为民回忆,当时建设者们住帆布帐篷,吃饭不定时,但这一工程结束了公司只能干“小安装”的历史,使企业具备了承接大型设备安装的能力。
1985年前的淄博建筑业,在时代需求与资源禀赋双重驱动下,深度锚定工业生产领域。一座座矿井、高炉、厂房快速铺展,构成了淄博作为“工业名城”的物质骨架,形成了“厂居融合”的早期城市肌理。

中心城区核心道路——柳泉路
1986年通车的柳泉路,被视为淄博中心城区核心道路,两侧高楼林立,塑造了城市天际线。此前,为适应行业向“质量型”“智力型”转化,1984年,投资150余万元的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开工建设。李佑书表示,建校初衷是为解决制约建筑业发展的员工素质不高、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1986年,新城建筑公司承建山东外贸大厦,这座24层的全省第一高楼,以其奇特造型吸引着全省建筑业的目光。公司从意大利引进全自动混凝土高空喷射输送泵和百米高层全自动吊装塔。原新城建筑公司经理荣绍东表示,外贸大厦的施工为全省高层建设做了示范,得到时任济南市副市长谭庆琏的认可。
1996年,新城建工施工建设的齐鲁石化公司联合经营大厦,夺得淄博建筑史上第一个“鲁班奖”。公司原董事长耿玉金回忆,施工过程中组织技术攻关,技术人员昼夜不停倒班,严格把关每道工序。20世纪90年代,淄博建筑业企业实力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2001年达到100%,省级优良工程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建筑领域思想解放。淄川区东坪建筑队队长赵鸿富带领企业“进城”发展,开启“以建筑产业为龙头,一业带多业,多业并举”的发展布局,培育出全球最大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科研生产基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发展思路成为淄博建筑业共识,山东万鑫集团走出一条建筑、工业、房地产三业并举的新路。
1998年,国务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大大促进商品房市场发展,引发中国房地产开发黄金时代,也将淄博建筑业带入新世纪发展的全盛期。
转型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2008年汶川地震后,淄博市建委组织建筑企业成立“建设突击小分队”前往灾区支援。新城建工援建的温泉片区街坊工程获全国唯一四川灾后援建安居房片区工程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公司董事长岳可江形容建设过程是“愚公移山”,需要平整四个小山才能建房子。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决胜千里之外。2010年,一直在建筑领域享有盛誉的淄建集团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他们将视线瞄准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垃圾焚烧发电厂。所谓心念一转,天地皆宽,这一转型不仅让淄建集团收获了两座“鲁班奖”,还让其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承担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质发电厂等环保项目的建设任务。集团副总经理张富贵介绍,从最初施工两座垃圾焚烧厂,到2019年同时施工五六十座,一天中标八座,环保项目已成为企业名片。集团还抓住海外市场机遇,率先走出国门。
2015年,山东天齐置业集团成为淄博市首家产值过百亿元建筑企业,积极推动向新型建筑产业化转型。2017年,淄博市鼓励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天齐集团在济南国际学校项目实现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突破。公司工程安全总监董永亮表示,EPC是集设计、施工、采购于一体的新模式,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
2016年后,建筑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住房领域供需关系发生转变。山东金城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毅表示,必须走高品质住宅发展之路,与开发商强强联合,注重前期规划设计和施工质量。泰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顺表示,高质量建设要求为企业带来新机遇,公司业务已拓展至武汉、烟台等地。
截至2024年底,淄博市共有建筑业企业1736家,其中特级资质7家,一级专业承包资质73家。2024年,全市建筑业产值1394.1亿元,位居山东省建筑业领先市第三位。淄博建筑企业不断提升实力,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市场赢得良好声誉。
回溯淄博建筑业的奋斗之路,它不仅见证了淄博这座工业之城的崛起、蜕变和转型升级,更以一个个遍布全国、走向全球的标杆工程,证明着地方建筑力量在国家建造实力跃升中的重要分量。这份扎根乡土又面向世界的力量,终将成为“中国建造”屹立于全球产业之巅的坚实基石,让世界看见中国建筑业的东方智慧与淄博担当。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淄博建筑业用一座座地标建筑刻录下城市发展的年轮,用一个个精品工程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从“建筑之乡”到“建造强市”,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化建造,淄博建筑人始终以砖石为笔,以大地为卷,书写着与中国建筑业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面向未来,淄博建筑业将以创新为引擎,以品质为基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构筑着更加辉煌的城市梦想。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