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国故城夯土城墙勾勒的古城轮廓,到周村古商城青砖灰瓦铺就的商埠格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拉肩扛建起的工人文化宫,到如今掌握超高层建筑核心技术的现代化楼宇——淄博建筑的肌理始终与城市发展脉络同频共振。
一部淄博建筑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城市编年史,记录着从“建筑之乡”到“建造强市”的辉煌跨越,见证着匠心精神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升华。
奠基立业:艰苦创业构筑城市骨架
淄博建筑业历史悠远,源远流长。从齐国故都临淄发掘的遗址可见,齐国的建筑规模与工艺已具相当水平。《考工记·匠人》详细记载的营建制度与建设规模,成为国内最早的建筑文献。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建筑行业私人营造厂商开始兴起。1906年,桓台工匠穆逊斋在济南开办元吉营造厂,此后各地效仿,至1937年,仅桓台县在国内外设立的营造厂就达140多家。
1949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山东省建鲁营造公司张博办事处成立;同年冬季,淄川县工会组织失业人和农民组成张博公路施工队,这便是淄博市建筑工程公司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进入三年恢复期。在国家“全面恢复、重点建设”方针指导下,为适应煤矿基本建设需要,洪山、西河、新博三大煤矿相继建立“土木股”。1953年3月,以三大煤矿“土木股”为基础,正式成立“淄博矿务局工程公司”,即山东方大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以工、矿业和城市建设为主线,淄博建筑业在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大潮中开始大展拳脚。
坐落于博山城区峨嵋山北麓的淄博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是新中国成立后淄博市最早兴建的工人文化设施,由原淄博市建筑公司施工承建。清缝菇石、红缸瓦、插花女儿墙等细节,展现着时代的建筑特色。淄建集团首席技术官李华回忆,当时施工条件艰苦,大空间结构建设全靠人拉肩扛,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建设过程异常艰辛。
能工巧匠,技艺绝伦。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工匠林兆功因参建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突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庆功群英会。更有一批淄博建筑人走向国际舞台,1958年至1961年,淄博市先后派出4批共225名建筑技工援建蒙古人民共和国。首批援建人员田其永回忆,当时,冒着零下48摄氏度的极寒天气,穿着厚棉袄棉裤坚持施工,展现了淄博建筑人的敬业精神。
1961年,淄博市人民政府从博山搬迁至张店,带动了张店城区及周边区县建筑业发展。桓台县各建筑队纷纷到张店区承接项目,到1972年,全县13个乡镇都成立了建筑队。原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李佑书表示,当时,建筑业战略定位是“主攻油田、夺标济南、占领北镇、服务淄博”。这一时期,淄博建筑业的种子已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建筑之乡”桓台县
在桓台城标碑体上,“建筑之乡”四个巨字苍劲雄健,尽显磅礴气势。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视察桓台后,欣然命笔“建筑之乡”。从那时起,“建筑之乡”成为引领和激励桓台建筑业持续增值拔高的地域文化象征,让桓台建筑业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也带动桓台经济社会迈入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