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蛇年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大展拳脚的“进阶战士”;从穿梭街头的无人驾驶汽车,到AI执笔创作的微电影;从赋能千行百业的“最强大脑”,到能感知、会行动的智能“伙伴”……时下,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何抢抓行业风口?德州瞄准细分赛道,优化场景应用,全力为人工智能产业搭建成长阶梯,在数字经济画卷上描绘新图景。
从实验室到市场,“智造明星”出圈出彩
不久前,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德州的人形机器人“小创”惊艳亮相:100米竞速赛中,它步态稳健如专业运动员,精准的机械控制、高效的运动算法尽显实力。
“你能想到吗?几个月前它还是实验室里待开发的样品。”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张衡说,“这次与国际顶尖团队同场竞技,既秀了技术,又为运动平衡算法积攒了经验。”
时间回到今年4月,德州高创中心与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进4台BoosterT1标准版机器人并命名为“小创”,开启研发与市场化探索。两个月后,携手山东长臂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实际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深度开发,加速“小创”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研发‘小创’像教孩子学技能,要有十足耐心。既要让它听懂指令,还要协调手脚完成复杂动作。”德州高创中心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王瑞婕说。为让“小创”更聪明,他们搭建起具身智能研发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持续优化视觉、运动控制功能。

王瑞婕介绍,目前“小创”已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大脑”——集成语言大模型,能实现基本的人机交互。研发团队正攻坚两大技术难题:一是提升语言交互的深层理解能力,让它读懂言外之意;二是增强上肢抓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模拟人手完成精细操作。未来“小创”将走进园区、工厂、商场,成为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智能助手。
在德州,“小创”不是唯一。走进宁津县凯斯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3D大屏前的一幕同样令人惊叹:钢材送入封闭式操作间后,切割、焊接、矫正等工序均由机器自主完成,全程10多分钟;整条生产线由一台电脑操控,精度高且降本减污。
凯斯锐的快速成长,源于企业持续科技创新。公司在上海、济南设立软件研发中心和设计研发中心,与当地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套料、焊接、MES及云控系统。“我们紧抓国家鼓励智能制造机遇,聚焦行业占地多、用工多、成本高的痛点,按照客户需求创新,不仅给设备装上‘最强大脑’,还帮客户把生产管理搬上‘云端’。”公司研发总监邱福兴说。凯斯锐的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制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石油、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
多场景“落地生花”,AI赋能生活更便捷
当人工智能融入生活,会迸发怎样的活力?在我市,一个个鲜活的应用场景给出了答案。
10月29日上午8点40分,庆云县联合物流分拣中心工作人员快速将包裹搬进无人驾驶物流车,随后轻点手机下达配送指令。“咔哒”一声车门关闭,车辆自动起步直奔快递站点。
“我们每天处理包裹五六千件,原来20个人忙得脚不沾地,现在5个人加上这台车就能轻松应对。”庆云韵达仓储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辉介绍,整车装载空间有3立方米,单次运件量约300件,满电状态可往返3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