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从“手艺传承”到“守艺增值”,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
如果说场景创新是吸引游客的“引流入口”,那么品牌培育就是留住游客的“核心密码”。
基于这一逻辑,威海市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以来,便在“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之外,增添了“品牌孵化者”的角色——让带着本土基因的文化品牌破土而出,将“威海特色”转化为“消费选择”。
“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停留在‘送文化’,更要‘育产业’。”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创投项目的扶持,能够让更多的非遗技艺、传统手艺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走进市场受青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遗’脉相承,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的实施地吉呈轩,作为“威海滩”上的老牌非遗传承空间,这里曾陈列着不少“藏在展柜里、握在老匠人手中”的非遗技艺与老物件。如今,在省级非遗锔瓷传承人耿海胜的坚守与创新下,借助公益创投项目的助力,这些“老宝贝”变得可感、可触、可带走。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锔瓷、铜版画、皮影戏等非遗技艺与威海的关联元素,让非遗不只是用来观看的,更要融入生活、走进消费。”耿海胜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嵌着威海记忆的锔瓷摆件、印着威海地标元素的铜版画等一批文创产品深受市民游客喜欢,“品牌效应”叠加的“消费效应”进一步凸显。

同样实现“手艺增值”的还有樱花制衣廖夫人美学馆。该馆依托“廖夫人非遗手绘及手工技艺项目”,将非遗手绘、传统刺绣等手艺与现代服饰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非遗手绘丝巾、手工香包、刺绣服饰等特色产品,并定期举办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