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新闻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2025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典型案例集》发布会,青岛市城阳区“垃圾分类低碳循环示范基地案例”成功入选典型案例集,为城市绿色空间运营贡献了青岛经验。

该项目以11个小区为实践载体完成厨余与园林有机废弃物“从废到肥”的绿色蝶变,通过低成本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制度设计,激活社区多元参与,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协同的无废治理闭环,为无废社区建设提供可推广样板,为“无废城市”建设筑牢微观基础。
低碳循环示范基地包含堆肥小院、落叶堆肥区、零废弃生境园三大功能区,配置26个堆肥筐,堆体容量超70m³,总面积达1000㎡。通过赋能园林管理队伍,将堆肥管理纳入公园日常管护体系,实现每年120m³-150m³有机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构建“园林垃圾-生态堆肥-滋养植物”的低碳循环闭环。

项目申报单位为青岛市城阳区壹起分社区环境服务中心,成立于2019年9月,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活,以社区/校园垃圾分类、有机堆肥、低碳循环为载体,嵌入低碳环保可持续参与式教育内容,激发青少年参与的内在动力,进而影响家庭带动社区,构建家校社支持关系,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多年来,该中心依托基地开展体验式研学活动,通过创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校家社企联动和多元公众参与三大维度协同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提升,成功打造了低成本、可复制的无废社区建设模式。

注重源头减量,技术创新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北方社区厨余堆肥培训推广中心,研发适配北方气候的堆肥技术,指导40个社区和学校开展低碳堆肥,培养专业堆肥技师,形成“垃圾变肥料”的核心转化环节。拓展循环应用场景,构建“堆肥+花园”闭环,在社区闲置空间、校园种植区搭建堆肥工坊,产出的有机肥用于社区微花园、校园生态花园和中草药种植园,实现“废弃物-肥料-绿植-再循环”的生态链条。

强化生态协同,打造校家社企联动的循环网络。发起“零废弃校家社创新联动”项目,组建“少年绿先锋”“知妈绿先锋”等特色组织,形成“学校传知识、家庭践行动、社区搭平台、企业供资源”的联动模式。2024年假期联合城阳6所学校招募数百名“少年绿先锋”志愿者进行线上赋能学习和行动分享,以“校-社-家”为基础单元互相助力,扩大社会治理效应。与青岛农业大学协作共推,培育大学生“绿先锋”堆肥志愿导师,深入社区学校公园协助支持环境管理者建立有机废弃物堆肥循环模式,让环保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激活公众参与,开展体验式环境教育。围绕“可看、可学、可参与”设计宣教体系。定制化开发课程,打造6类体验式课堂,涵盖“垃圾的前世今生”“共情大自然-二十四节气环境教育研学”等内容,适配不同年龄段人群。多场景联动研学,利用周末、节假日联动40余所中小学开展活动,累计4000多人次参与“少年绿先锋”深度研学。广范围交流推广,通过现场观摩推动模式复制,协同指导带动40个公园、社区和学校嵌入该模式,覆盖12万余人。2024年8月获CCTV-1“实践课”栏目报道,12月CCTV四个栏目同步聚焦落叶就地堆肥成果;2023-2025年成功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SGP)“低碳学校和低碳园区协同创新实践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下一步,青岛市将持续扩大研学覆盖范围,推动更多区域复制该低碳循环模式,强化“绿色垃圾”资源化利用影响力,为“无废城市”建设凝聚更多社会合力。
(记者/葛梦杰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