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联名。
同样是在“青12条”中,青岛明确要推动包括青岛啤酒、上街里和奥帆等在内的多个城市消费IP转化为实景演艺、数字展览等首秀项目,以IP撬动商旅文联动。不难发现,在“三新试点”的“新”字中,还暗含着最为关键的“特”字。
青岛,解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特色”,也是另一份国家级试点名单的关键词。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发布“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结果公示”,全国有15个城市入选。除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5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天津,还有10座城市: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长沙、深圳、成都、昆明、西安。试点期同为两年,青岛每年可获中央财政资金补贴1亿元。
早在2021年,北上广等5座城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此后再未有第二批名单发布。换言之,此次新增的10座试点城市很可能就是新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后备力量。而试点的终极成效,是要强化“购在中国”的品牌打造,创新国际化、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吸引境外旅客入境消费。
从这个角度看,青岛入围实至名归,这座城市的“特色消费”尤为突出。

以外籍游客“China Travel”为例,2025年前三季度,青岛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达264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23%,内地居民出入境数量为175万余人次;由青岛机场口岸入境的外籍旅客共36.9万余人次,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韩国籍旅客数量占入境外籍旅客总数的71%,使用免签入境的外籍旅客共26.9万余人次。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9月29日至明年6月30日,韩国也将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临时性入境免签政策,与青岛口岸韩国籍旅客占比高的现状形成“双向便利”——

中国居民赴韩旅游更便捷,同时韩国居民通过青岛入境中国的免签通道也已成熟。政策互动呼应将进一步激活中韩旅游、文化、商务等领域的人员流动,进而触发航班加密、旅游消费增长等连锁反应。
此外,青岛的海洋经济同样是城市别具一格的特色,这也是青岛在15个入围城市中较为突出的差异优势。在文旅融合场景、特色节庆经济、科技产业赋能、国际化开放联动、新业态培育上,海洋都将是青岛最重要的“消费”底牌。
定向!用好财政补助杠杆
无论是“三新试点”,还是“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其核心要求都是以消费为着力点,实现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而细察两份国家级任务,不难发现其间重合共存、齐头并进发展的核心方向。场景,是题眼中的题眼。

就在不久前,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开展的《推进青岛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建设及场景提升总结和模式探索》重大课题项目获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青岛作为中国北方唯一入选城市,要以消费为抓手,驱动青岛邮轮母港从“交通枢纽”向“文旅消费生态体”转型,打通“船上到岸上”的消费链条。这一案例,无疑就是青岛兼顾本土特色与国际吸引力的场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