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本加厉的“全员营销”
与这持续近三年的、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到访登记”营销策略并行的,是对切实的推荐成交量要求。对后者的要求在近两年越来越被重视,而每个部门的人均成交量逐渐被加到了“全员营销”期间的每周部门排名权重中。如果一个部门的人均成交量过低,其部门领导一样要在每周的集团大会上做检讨。这种公开检讨是一件让人颜面扫地的事,而且一次还好,有的部门领导,因为多次做检讨,被通报了降薪降职。考核压力下,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的领导对下属的考核,都变成了卖房。当然,倘若真正卖出去房子,的确能拿不少佣金,部门排名靠前,还有奖励。但我们作为非专业销售人员,既没有时间去找客源,也没什么关系网,哪里那么容易把房子卖出去?这两年楼市调控,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像2016、2017年那样火爆。
没有办法,为了部门排名,有的部门只好众筹交房款定金,因为只要交了两万元的定金,后台就能显示已成交,并不需要保证真实成交量。后来这几乎成了惯例:每一次全员营销时,部门员工都要众筹出几套房子、总计十几万的定金,并根据不同人的工资水平来摊派众筹款。这样 “订下”的房子,不可能有人真去购买,定金也会打水漂,可是为了整个部门的排名,又不得不如此,因为保证排名才能保证收入。因此,一到排名季,我们部门每两三天就要开一个会,讨论营销任务完成度。如果有人一直没完成目标,领导不光会在开会时点名批评,还会私下里不停找他,直到他完成了指标为止。也因此,每到这时,这种营销任务就成为了一种凌驾在大家主业之上的压力,每人脑中时刻要有一根筋想着这件事,焦虑无比。每到全员营销的时候,大家都会天天盼着,赶紧把这一个多月熬过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内部众筹”也显示出恒大在地产营销量上的水分:虽然每次全员营销月,恒大的销售业绩都是千亿级别,屡创新高。但其实,其业绩是系统按照订房数量的首付款来算的,而非真实成交量。所以,其中多少是真实的数据,多少又是员工迫于压力众筹而来的“空房”,不得而知。
离开恒大
今年4月,我离开了恒大。虽然自己一毕业就加入恒大,当时也为能成为这一“宇宙第一房企”“中超八冠王”的一员而骄傲,并且作为校招生,我本有着较大的晋升空间,可是在这里工作的几年间,不仅各项销售指标给我增加了太多时间、金钱和心理上的负担,而且我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也开始产生越来较大的抵触心理。
比如公司会安排员工去做网络水军。在恒大,除了专门的品牌部负责企业品牌形象维护,也会发动员工组成网络舆情小组。具体做法是,定期在每一个部门抽调一些人,按照每班8小时的三班倒次序,轮流值班。
《平凡的荣耀》剧照
当时公司有专门做形象维护的微信群,负责人员会不时地在群里发一个来自“今日头条”或者“新浪微博”平台上关于恒大的新闻链接。值班人员负责在链接下面做正面评论,刷掉负面评论。评论之后,操作人员还要截图放到一个文件包里,作为“工作证明”,等专门人员来检查。我也被抽调去做过这样的工作,而且我当时正好抽到夜班,需要从凌晨12点一直刷到早上8点,连续几天晚上,都晕晕乎乎在各色关于恒大的新闻下评论着诸如“这个产品真的非常好”“相信恒大,恒大加油”这样的话。这反而让我开始警觉——如果这个产品真的好,还用得着费尽力气做这种并不高明的宣传吗?在那几个夜里,我越发觉得,恒大已经不是自己入职之前心目中那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五百强”了,倒像是一个在用华丽外表来遮掩自己空虚内核的稻草人。促使我做出离职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今年发现公司的财务状况实在不佳。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我平时可以接触到一些有关企业资金的财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近几年来,恒大在商务往来上并不直接结现款,而是使用公司开出的商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