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资讯 > 正文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办一所与时代同行的大学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长孙承武:办一所与时代同行的大学
2022-12-23 17:18:2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孔孟之乡山东,

有这样一所大学

她诞生于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济南,

又沐浴着中国海上第一缕阳光,

经过短短二十余年发展,

从一间小院,变成了横跨两城,

坐拥近3000亩校园、25000名学生的大规模职业大学。

她建成了大量的实训基地,

将实践课程变为学生日常。

大量毕业生可以无缝融入京东、华为产业链,

实际就业率长年保持在97%以上,

2022年,

平均每名毕业生有10个岗位自由选择。

她就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中国第一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

说起当年办学的契机,

校长孙承武说:

我是时代的同行者,

也希望培养更多与时代同呼吸,

共脉搏的年轻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

那是1999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无数人投身发展浪潮的时代。但在人们看来,孙承武无疑是“最不需要下海创业”的人。他从山东大学毕业,先后在山东省民政厅、教育厅工作了数年,省直机关,平台大,工作稳,待遇优……

但他还是辞掉了公职。

辞职后的选择更出人意料,他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开公司做生意,而是办了一所培训学校。

孙承武说:“跟当时很多人不同,我离开教育厅、民政厅,并非厌倦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恰恰相反,机关工作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某种时代的召唤。”

自1992年开启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现已逐渐进入深水期。孙承武对于时代的变化具有一种天生的敏锐,他嗅到了中国加入世贸后将迎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气息,认为“将来肯定需要一大批外向型人才,要么做翻译,要么做国际贸易,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

带着这个判断,他花了很长时间研读高校办学模式,赴西安、北京等地考察和学习著名大学办学经验,还撰写出版了四卷《聚焦全球十大名校》。

经过长达数年的思考和准备,1999年秋天,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正式开学了。

场地是从铁路技校租来的一方小院,教师则主要由济南各大高校老师兼任,孙承武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招来了390名学生,既当院长,又是老师和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小培训班”,孙承武却觉得这所学校传承着黄炎培、张伯苓的教育理念和山东大学的办学思想,即将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外事人才。他把“院长寄语”挂在校门口——为真才实学走进来,为驰骋世界走出去。

事实证明,孙承武的判断非常准确。

“入世”前夕,举国上下的外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办学第二年,招生多达2000人,猛增1600%;第三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全方位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学校一位难求,足足招满了3000人。

地处济南北郊、靠工商贸一体化经营的黄台社区抛出橄榄枝,愿意借地合作办学。许多外语、外事人才也来应聘专职教师。短短三年时间,学校生源、校址、师资、硬件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规模扩大了十几倍。

那几年,许多驻济高校都在西郊的长清区建新校区,开新专业,迅速扩充专业门类。孙承武则另辟蹊径:“我们做职业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学生的发展前景。”他为学校制定了发展的“第一守则”:每开设一个专业,都要研究产业链条,分析市场信号和行业发展前景,再组织行业专家、学生家长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系统论证,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

200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孙承武看到新闻,连夜细细解读文件,与学校领导研讨后一致判断:胶东半岛将是山东省下一阶段发展的重心,将是未来齐鲁大地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一个规模庞大的半岛都市群即将崛起。相伴而生的将是对优秀产业工人的需求潮。

一个大胆的思路诞生了:到半岛去!到海边去!到山东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去!

孙承武的想法得到了位于胶东半岛黄金海岸的威海乳山市委市政府的热烈回应,热情邀请在当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乳山银滩建设新的威海校区。

也正是2003年,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定名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孙承武边招生边教学边建设,威海校区2004年开学,很快就招齐了几千学生。200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质量评估,正式走上优质高速发展之路。

但孙承武不满足于建好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他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升本。

“学校之所以在创建之初就能迅速发展,是因为顺应了中国‘入世’前后,人们对外语学习和提升学历的渴求。10年过去了,中国的GDP赶超英国德国日本,即将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需要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要办成职业大学,才能让学生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孙承武说。

经过8年的漫长筹备、严格评审,2018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大学。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也成为中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之一。

2019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从此,“外大”成了职业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高频词汇。

今天,这所学校已经由当年不甚起眼的小院子,生长为坐拥25000名学生、3000亩校园、80万平方米校舍的职业本科航母。孙承武也从当年的下海人员,成长为大学校长。

每当媒体问起孙校长的办学密码,他总是谦虚地说:“学校跟上了时代,时代造就了我。”

知行合一: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

“酒店管理不应该是管人的吗?我儿子是大学生!为什么实习要当酒店服务员?”

外大就业招生办副主任刘文明,某天接到一位家长电话,一上来就被斥责了一顿。他哭笑不得,想了个“家长能接受”的解释:“要是让你儿子跟经理换一天班,经理干得绝对比他好;而且经理要偷懒摸鱼,你儿子绝对看不出来。这样还怎么管理好一家酒店?”

家长这才稍减疑虑,挂了电话,据说后来还叮嘱儿子好好干活,练好基本功,悟出真谛。再后来,这位学生成了酒店管理行业的精英人才。

这样质疑和误解的声音,学校前些年经常能听到。

“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对体力劳动、基层服务工作存在误解,社会的劳动教育观还需要慢慢营造,”孙承武说,“作为职业高等教育的先行者,我们不仅要在教学、科研、实践方面不断精进,更要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培养更多人的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在行动中感悟劳动的价值。”

早在20多年前,他就发起了“大学生生存测试”的活动。学校利用节假日,把报名的学生们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学生需要拿着10块钱在当地生存10天。

曾经的挑战者,现外大产教融合办主任张荣家说:“每天1块钱只够买瓶水,打个电话,或者坐一趟公交车,同学们有打零工的,做服务员的,当外语家教的……总之都过得很辛苦,有时候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印象最深的是“游戏规则”:“做了哪些工作、有多少积蓄都不重要,只要生存满10天就算胜利。我们后来聊得最多的,一是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二是凭自己的能耐工作赚钱,不丢人。”这类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挑战,重塑了许多学生的劳动观。

“中西合璧,知行合一”是外大的校训,也是学校多年来的办学准则。学校把实践课、实训课、工作实习视为教学重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要学开叉车,工程造价系的学生要懂得拌水泥、砌砖墙,护理学院专门建了5间数字化实训教室,长期对学生开放。

产教融合办副主任张超群,目前仍然在城市学院教“拌水泥”的课。他大学毕业就扎进央企的工程一线,跟老师傅们学手艺,不到三个月就融会贯通,开始管理几万平方米工地。城市学院的课堂上,老师不仅教学生理论和实操,还反复叮嘱:“毕业别着急当工程师、设计师,先做好一名班长、工头,知道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张超群会看似不经意地给学生讲跑工地的故事,树立他们对工作的基础认知。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艺,硕士刚毕业就来校任教。她曾旅日多年,教起日语得心应手,她执教的应用日语,曾是全国唯一的职教本科专业。专业教学之外,她更关注毕业生的职场经历。张艺与许多毕业生保持着多年友谊,有的学生去了日企驻山东办事处,有的一度改行跳槽,有的旅居日本又回国发展,这些学长学姐的职场经验,都会出现在她的课堂上。最近,张艺正在鼓励日语班的学生学好英语,“在日本,精通汉语日语的人其实不少,但如果你把英语也学好了,就有机会去日企驻东南亚的办事处,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这是一位2008级旅日学长的经验之谈。

在孙承武看来,“知行合一”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第一要义。职业大学要比高职高专更重视学术培养,比普通本科、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实践经验。近年来,外大信息、城市工程等专业迅猛发展,先后与京东、华为、顺丰、斯巴鲁汽车等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开设订单式培养班。不少用人单位反馈,外大学生“比工人更懂图纸,更懂先进设备;比管理层更懂实操,富有极强的攻坚和实战能力”。孙承武认为这是对“知行合一”最好的注脚。

当职业教育撞上多元智能

“毕业几年后,日语专业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会改行。”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艺,曾经长期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天赋、兴趣等原因,毕业后会从事一段时间本专业工作,然后很快改行,其中有些学生还因此发展得不错。

近些年来,有学生反映“不喜欢学专业课,将来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时,张艺会反问:“你喜欢的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有哪些名人、经典著作?目前发展前景怎么样?我不反对你把爱好当事业,但你得有系统了解,才算是真的热爱。”

外大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宽容、多元的底色。孙承武创校之初,就引入了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智能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韵律、身体运动、人际沟通、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该理论同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多元智能理论和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孙承武认为,传统应试教育主要考察人的语言、数理逻辑智能,这使得有些在空间、人际、认识自然等领域天赋异禀的学生名落孙山。而职业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最大程度地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智能强项,并帮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

外大为学生编制了国学、艺术、体育、礼仪读本,扎扎实实搞起了通识教育,还开设了年轻人喜欢的影视欣赏、动漫鉴赏课。每年设有君子文化节、读书节、工匠节、体育节、艺术节五个主题活动月,还常设名为“大观讲坛”的通识教育讲座,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探索世界、发现潜质、展示自我的平台。

副校长魏伯河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要给学生一些看似‘不那么急需’的教育。”孙承武则从办学起点解释这个决定:“我们的部分孩子来自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县城,在冲刺高考的过程中,他们的美育、体育也许是缺位的。我希望能在大学弥补这种遗憾,毕竟不论职业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最后一定指向完整的人。”

孙承武倡导的多元智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学校包容的文化环境。考编制、读研或是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是未来的唯一答案。有喜欢写作、摄影的学生,毕业就改行去了广告公司,如今已是某大企业的中层领导;也有学生一心希望创业,学校给团队提供法律支持和孵化平台;还有学生正在研究直播带货,毫不掩饰自己的网红梦想……

马德坤是城市学院一名大三男生,他自称“从小喜欢盖房子,5岁就在村头跟着师傅学砌墙”。在一切指向高考分数,土建、机械专业被轻视的教育环境里,他的兴趣很难被理解。但到了外大工商造价专业,他一下找到了同道中人。“这里不但系统讲理论,很多老师都做过工程项目管理,他们真的理解整个行业生态,也知道高楼大厦是怎么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马德坤兴奋地说。

学校鼓励学生假期实习,类型不限,他就跟着帮衬家里的海鲜生意,一来二去,他发觉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极强,“这也是我未来工作的优势”。在外大,他第一次审视自己的天赋,也给未来做了规划:“毕业就进工程一线,我不怕吃苦,先学一段时间技术,再努力往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方面发展。”马德坤眼里闪耀着年轻人独有的光彩。

德育,擦亮心灵之窗

提到职业院校的学生,许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这些词:

不爱学习、无所事事、酗酒、打架、颓废、奇装异服……

但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我们见到的是这样一群学生:

每天早晨,湖边都有晨诵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之前,他们还会每天晨跑;图书馆幵门前,门口就围满了等待上自习的人,他们捧着考研、考证的资料,默默温习;三三两两走在校园里时,他们衣着得体,文质彬彬;访谈时聊起未来,他们或许焦虑,但眼神明亮,对未来充满期望。

创校之初,孙承武就意识到强化职业院校的品德教育,将是立校之本。他请副校长、教育专家魏伯河提炼学校文化,联合相关专家编制国学、礼仪等通识读本,组织学生跑操,跑操前后要唱国歌,背文天祥的《正气歌》。

学校刚推行跑操时,有些学生还联名“抗议”,要求取消晨跑。而孙承武则表现出了罕有的强势,拒绝了那次“抗议”。在他看来,早起跑步可以为学生们的生活找到锚点,让他们没法熬到太晚,也不至于睡到日上三竿。更重要的是,“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跑操可以培养学生毅力,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情反复做,时间久了,工匠精神也就培养出来了。不论职业高等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培养每一个具体的人,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近年来,在做好传统德育的同时,学校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专业心理测评。疫情以来,测评结果不容乐观,遭受抑郁情绪困扰的学生比例不断提升。这与不定期封控、考研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密切相关。

学校上下都在探索应对之道。有些老师自发延长了工作时间。“前两年我跟学生说,晚上8点以后不要找我讨论问题,我也要过自己的生活;今年我改到晚上10点钟了,孩子们也不容易,就算不是学业问题,愿意找我聊聊天也是好的。”城市学院的一位老师说。

国际交流学院则创设了“三面管理制度”,在每个班配一名辅导员管理生活,一位班主任负责学业,之外,还增设了“心理导师”这一岗位。导师由一线教师到院长兼任,每人负责15位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定期与每个学生谈心,带学生们做活动,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缓解潜在的问题。院长和老师们也会定期沟通,分析学生的心理波动。

不止一位老师对记者说:“真正跟学生聊过才知道,后疫情时代的学生,面对面沟通的意愿,以及外出活动的兴趣都在逐渐下降。想跟他们交心真的太难了。”但正因为如此,心理评估和辅导才显得越发重要。在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德育之路上,外大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关注“最后一位学生”

2021年10月31日,华为ICT(信息与通信)人才发展论坛(山东站)在济南召开,外大副校长孙彤宇代表学校接受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授牌。未来,华为生态系统专家将前往外大授课,外大老师也可以深入华为生态系统和供应链,开展专业研究。外大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也更容易进入华为供应链。早在前些年,华为在山东最大的供应商济南博赛公司,就投资6000万在外大建设了校企合作基地。

这只是外大众多校企合作中的一角。2015年底,学校与京东达成合作意向,建设校园实训中心,2016年正式运行。在实践学习之余,学校物流专业和快递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还会定期前往京东供应链企业实习,在京东“亚洲一号”仓储中心体验收货、理货、捡货、复核、扫描、打包、分拣等基础性岗位工作。

2022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将“明确企业主体、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导向,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已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一切的努力,都来自学校的办学初心:“让每一名学生成才,让每一位教工幸福。”

早在这个理念提出之前,孙承武就极为重视学生的实习、就业去向。学校的招生策略、专业开设都与就业环境息息相关,以终为始,为学生的发展铺路。到了就业季,学校更是全体动员,帮就业困难的学生谋出路。

孙承武曾提出“关注最后一位学生”的就业策略。

每年春节过后,学校会统计当前就业困难的学生名单,按照领导班子5人、中层领导3人、辅导员1人的指标摊派。领导老师们需要跟负责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就业意向,再手把手帮他们推荐企业。“指标可以完不成,但一定不能耽误学生的时间,老师有困难找中层,中层领导有难处找校长,总之要千方百计帮想工作的同学找到适合的工作。”孙承武说。

2006年夏天,学校“最后一位毕业生”小张不见了,她既没找到工作,也没参加毕业实习。老师层层上报,孙承武直接请校办主任驱车前往小张的济宁老家,终于找到了小张。原来这位外语专业的小姑娘,因为有轻度残疾,几次面试没通过,正在家愁得唉声叹气。

把小张请回学校后,孙承武带着小张拜访了好几家有需求的企业。“我们小张只是腿脚不太灵便,专业水平没问题,做翻译又不用东奔西跑,您就留下来试用一段时间吧。”孙承武说得很诚恳,姿态低得像是小张的家长。小张顺利入职后,她的父母专程从农村老家来给学校送锦旗,拉着孙承武激动地说:“院长比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心,孩子能上这样的学校是她的福分!”

随着口碑、社会影响力逐渐提升,外大又把就业工作重心转移到就业质量上来。

威海校区就业招生办副主任刘文明说:“目前学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不少,我们要求一线城市本科岗位底薪不低于4500,专科不低于3500,同时必须为学生缴纳社保,只有这样的单位才能进校园招聘。”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底薪满足不了,绩效、提成工资再高也不行。没进入社会的学生普遍比较单纯,容易被所谓的高薪'忽悠'。”

创新创业也是外大未来重要的培养方向。学校为学生开设创业相关通识课,组织学生们参加各地的创业挑战杯、行业创新挑战赛,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创新创业学院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也保持着充分的审慎和务实。院长刘春国说:“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其实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而且也不一定要在本科期间实现创业梦想。我们更多将创业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让学生知道融资、成立公司、路演、商务合作是怎么回事。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具备创业条件时,这些能力将帮助他们行稳致远。”

现有的创新创业项目,则更多依托专业和企业开展。京东在外大建立了一个电商实践平台,学生们可以跟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精英一起,共同推进实际的项目。外大还跟许多企业建立了创业孵化中心,提供基本的软硬件支持,老师、学生和合作单位可以在此融通,一点点地培育创业的种子。对于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外大还有完善的创业资源库,为他们提供法律顾问、融资指导和心理辅导。那些初具规模的创业项目,还能享受到外大的硬件支持。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孙承武还是外大创新创业工作组的负责人,直接分管创业工作。他说:“创业也是一种学习,它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个行业,也提前认知社会。对于学生创业项目,我们不能单纯以商业效益判定成败,更多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学校二十多年来不变的初心一让每一名学生成才。”

办一所“共享学校”

2016年,一位老太太来拜访孙承武,痛斥自己的孙子小王老师“不孝”。“他都好几周没回来看爷爷奶奶了,您是他领导,得管管啊!”老人越说情绪越激动。

孙承武一贯重感情、讲义气,他安抚好老人,很快找小王老师了解情况。原来他父母早亡,由奶奶抚养长大并供其大学毕业,原本祖孙关系密切,但由于刚刚结婚成家,手头拮据,很无奈也没能力回农村老家孝敬老人。看着满脸愧疚的小王,孙承武叹了口气,没责备他,请工会和人事部门发起了一个小调查。发现上千名教职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母、祖辈还在乡下生活,他们没法时常回去看望。

孙承武决定,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增设一笔“敬老补贴”,每位教职工每月可以领到200元,人人一样,唯一的要求是“常回家看看”。对于十几位接受采访的老师而言,这200块钱是他们每月最小的一笔补贴,但全校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这笔钱。“我曾经问过,连保安、保洁师傅都有这个钱,说明学校惦记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在这儿工作特别有安全感。”护理学院青年教师李超说。每个人每月200元敬老补贴,看似不多,但对上千名教职工的学校来说,六年来,学校累计发放的敬老补贴已逾千万。

随着外大发展越来越好,老师们享受的福利也越发多样。学校“兼济湖”里养的鱼,每年教师节定时打捞上来,成了一年一度的“全鱼宴”,教职工每人一条,学生每人免费一顿。所有节假日补贴、福利,不分职务不分资历,人人平等。“学校离了谁都不行,不能没有专家、教授,也不能没有保安、保洁。”孙承武说。假期闲暇的时候,他会走进司机班,和司机、保安一起打打牌,聊聊家长里短,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或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常务校长刘先义看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是一所“共享型大学”:“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规模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同时,大家也能共享学校的发展成果。孙校长办学二十多年,学校发展的全部成果,都用在了聘请专家、改善硬件、提升教职工待遇上面。这种开放、共享、纯粹的教育情怀,也是学校成功的原因之一。”

外大威海校区刚步入正轨,就为老师们建成了精装修的公寓楼,2021年又建成两栋新楼,不断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外大依托外语专业优势,长期为乳山市中学提供日语教学,让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参加日语高考。在当地基础教育界打开局面后,学校又以此为契机,解决了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问题。

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朱延鹏还记得,自己某年膝盖十字韧带撕裂,一度无法行动,极为痛苦。孙承武专门在济南请了一位推拿专家,在乳山待了足足一周时间,专程为他治疗,而且由学校承担了全部费用。“没啥说的,咱更得为学校努力工作了!”这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快人快语。如今,他已经在学校奋斗了17个年头。

抱定这个念头的老师不在少数。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学校临时封闭管理。朱延鹏负责给近8000名学生配餐、发放物资,他没干过后勤,就向各学院征集志愿者。没想到各学院老师们很快响应,迅速组织起一支队伍来。朱延鹏说,“最触动我的是,10天的高强度工作中,大伙儿没红过脸、没吵过架。我觉得这不只是奉献精神,更是我们对学校认同感的体现。”

“共享”的除了成果,还有问题与挑战。校园里随处可见各部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宿舍楼大厅里写的是宿管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后勤领导的电话;学院楼里写着任课老师和学院领导电话;开学仪式上,外大校长孙承武、党委书记徐东升、常务校长刘先义也会让学生们记下自己的手机号;许多家长则存着就业招生办主任的电话。学生和教职员工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负责人,如果问题不解决,还能越级上报,直接找到分管领导,或是校长书记。

这种网状管理结构可以极大提升行政效率,也最大程度避免了各种矛盾的升级。徐东升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这是用星链取代了GPS。”

某天,结束了繁忙的科研工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刘法胜教授,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孙校长请我来外大一年多,居然没对我提过任何要求。但是我提的要求,学校基本上都满足了。”

他去找孙承武聊天,说起此事,孙校长的语气温和而诚恳:“在人工智能、控制工程领域,你是专家,是博导,而我什么都不懂,有什么资格指挥您呢?您首先要对学院负责,对指导的老师学生负责,最后才是对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校长负责。”

刘法胜也是个爽快人,听完乐了:“您放心,我肯定能把学校的人工智能做起来。”

让刘法胜专注教学、科研的,是孙承武和外大全方位的尊重和信任。“这所大学好像不怎么开会似的,”他说,“有时我收到的会议通知,后面都会加上该会议可以安排其他领导参加'。那我就安心忙自己的事儿了。”

他在宽松的环境里大展拳脚,申报了“人机交互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将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与学校优势外语、物流专业结合,沿着智能翻译、自动导航的方向深入研究,同时兼顾职业大学的应用属性。“我们不跟普通高校比深度学习、自动学习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人机交互的使用者、训练者角度出发,在这个行业取得一定的突破。”刘法胜雄心勃勃。

孙承武非常认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他常把“我不太懂,您说了算”挂在嘴边,实质上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学校多年来的战略决策,背后也有这些专家学者的研判。“我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就多去找大家商量呗。”孙承武的语气很诚恳。

副校长张介公教授,就是被孙承武的诚意打动的。

张介公教授是业内知名的英语教学专家,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他曾经在央视的舞台上,接受主持人挑战,把有八万个单词的牛津词典倒背如流。对于语言学习和人脑的记忆规律,他都有着独到的研究。

2008年孙承武专程进京,邀请这位语言学天才加盟学校。与孙承武恳谈一番之后,他不仅当场决定从联合国某个组织离职,加盟这所办学不满十年的专科学校,还婉拒了孙承武开出的高薪,主动砍掉了自己一大半的待遇。原因很简单:“这是个做事业的地方,孙校长是个做事业的人。”

在当时的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张介公开创了“山译外语模式”,不仅使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突飞猛进,还惠及全国数十个省市的学校。

在真诚、包容、专业的工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盟学校,许多行业专家有感于良好的学术环境,还会邀请其他学者加入。

目前外大拥有4名教育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130多位博士活跃在教学、科研部门。常务校长刘先义是山东高教界知名专家型领导,与孙承武相交多年,退休后被孙承武“三顾茅庐”请来工作。最终打动刘先义的,是孙承武和外大的纯粹气质:“他忙碌了半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所好大学。那我说什么也要帮他一把!”

“时代浪潮的一滴水”

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不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成员国、澜湄流域、非洲国家的合作,聚焦高铁、通信、智能制造、航空航海、农业技术等领域,构建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框架,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2022年9月,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第一届“外事实务”本科生踏入了校门。此时距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倡导职业教育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还不足半个月。

学校发展又一次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外大也是全国唯一开设外事实务专业的职业本科高校,学校专家直接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这个专业旨在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关系,了解国际法,同时懂得外事礼仪、企业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这一专业的决策,来自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研判——未来数年内,新冠肺炎疫情将得到控制,世界经济将恢复活力与韧性。那时,中国驻外企业将需要一大批懂外语,又懂企业运行的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将填补这一人才缺口。

这样与时俱进的专业设置,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发展的缩影;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23年的办学历程,则是中国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繁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缩影。孙承武总是谦逊地把自己比作“时代浪潮的一滴水”,但透过这滴水,我们也能窥见大海的汪洋澎湃。

作为中国第一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每一步都要自己探索。在孙承武团队的规划中,外大在5到10年内,要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办学特色初显的多学科、应用型大学。按照这个发展态势,在2049年,外大将有望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世纪末,外大将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大家都对孙承武满怀信心。

孙承武对这个时代满怀信心。(来源:《当代教育家》杂志)

(责任编辑:于雅男)
关键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