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选材选的是徐悲鸿的画作,素材的选用从一开始就确定用山东鼓子秧歌。因为我们是山东艺术学院,要选用我们本土最具特色的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元素。所以当时第一时间启动的时候,我们就请了山东商河县的老艺人来到我们学院,给学生们进行传统鼓子秧歌的教学。那段教学时间同学们都非常的投入、非常的专注,很认真的跟着老艺人学了大概有一个半月的时间,把传统民间的秧歌的动作套路练得非常的熟练。在那段时间,我觉得孩子们完全进入到了一种忘我的状态,也是从他们排练的状态当中,看到了移山者的精神。
他们当时参加完桃李杯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毕业环节,在当年的年底就毕业走了。第二年,山东省的“齐风鲁韵”舞蹈比赛的时候,我们又启用了第二批孩子。第二批孩子是17级表演班的男生,当时的成绩也非常的优异。他们获得了山东省舞蹈比赛的一等奖。那批孩子就是在16级和部分17级同学的引领和传承之下,把这个剧目学了下来。一代接一代的传承和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作为我们自己的原创作品,又是有着我们山东自己精神的作品,通过学生的传代,感觉还是非常的欣慰的。也是作为我们学院的一个保留剧目,一个教学的典型剧目。进行一种精神和血液的传承,体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最终这个作品也很荣幸的拿到了大奖——荷花奖。
一直到目前的2021级男班,已经是第四批学这个作品的学生了。他们每一代的学习和传承的过程当中,我看到了我们学院的一种精神的传递。同时,每次在给不同班排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反复地去感受这个作品带给我的一种精神内核上的支撑和对我的感染。也是感染到了我对教学的一种坚持,和对教学的一种态度。
我觉得有些时候,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可能不单单是对作品的一种再现。而是把它的内核精神,传递给我们所有参与者和观赏者。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对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评价的标准。这个作品,我觉得也能够完全体现我们山东艺术学院,对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再创作和再创新。现在,我们国家主要提倡的就是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这个作品,就是代表了这样的一个集中体现。
前段时间,我给2021级男班原创的男子群舞《日当午》,也非常荣幸入选了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的创作资助。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件油画作品——《父亲》,在一个老农民的形象的驱使之下,我看到了人在那种艰辛之下的一种坚持。从而引发了对这个作品创作的欲望。最终,把这个作品立在了舞台之上,名字取作《日当午》,也是觉得烈日之下不辞辛苦,坚持为自己幸福生活,一直在拼搏。作为男人,作为父亲为家庭的幸福而奔波,努力的坚持,这个作品更多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人的气质形象。这次能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我们也是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希望能够借国家艺术基金这个平台,把我们的作品推出到更多更好的一些平台进行展示。
(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大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