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资讯 > 正文

山东科技大学王君松: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如何服务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

山东科技大学王君松: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如何服务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4-16 17:19:0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5.jpg

要放眼世界引人才。要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定向引进,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靶向引进与柔性引进具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跨学科研究背景的国际领军型专家。设立全球人才联络站,推行“候鸟专家”、“项目合作制”等吸引顶尖团队,支持专家以短期项目、技术顾问等形式参与科研攻关,实现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平台共享,有重点地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完善精准引才政策,建立“一专家一策”机制,通过科研启动资金、团队组建自主权、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差异化政策增强吸引力,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大力加强留学生培养,完善培养模式,提升留学生招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为打造山东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大国软实力和“两个强国”相关产业“走出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建好创新策源地,提供科技支持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也只能依靠科技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通过战略需求牵引、产教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科研评价优化等举措,构建“需求—研发—转化—服务”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要面向产业进行创新。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重点产业升级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山东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和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凝练优势科研方向,主动超前布局。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教育链,着力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打造学科比较优势,构筑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体系。要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产学研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体系,让高校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同向同行。

16.jpg

要抓住关键进行创新。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围绕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等,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能力,完善基于学科交叉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研究院,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山东省“8+X”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国内外学术深度交流、科研协同攻关,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着力推进各类“卡脖子”工程的攻关突破。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用大平台推动大产出、大成果、大效益。

17.jpg

要强化保障进行创新。科技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要优化科研评价机制,坚持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成果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完善创新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团队整体考核制和重大项目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大项目集聚,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和激励,建立“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研人才”三级科研人才团队体系,实施分层目标引导、分类目标考核,营造鼓励勇攀科技高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好成果孵化器,提供动力支持

高校是科技突破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山东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就要积极推动地方、企业与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进行深度融合,从理念、技术、成果、文化等方面,找到结合点、用好创新点、做好联通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提升科学技术研发转化效率。

打好深度合作主动仗。企业需求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发动机。要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平台建设,打造体系化、任务型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与高校、生产与科研、人才与成果的联动对接,全面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引领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聚焦成果转化难点和堵点,在关键技术攻关、适配验证、系统集成、新产品研发、中试验证、示范应用等方面,与地方、企业、高校深度合作,打通科技到产业“最后一公里”。要建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机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大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智库成果、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8.jpg

打好成果应用关键仗。新质生产力表面是科技,背后是理念。只有理念的创新,才是最根本的创新,才能保障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推动与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从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人才培训服务等多维度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生成贡献高校力量。要以社会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人才急需领域,开设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培训课程,针对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提供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岗位适应能力,为山东经济发展输送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深度聚焦关键问题,通过理论解读、问题剖析、路径探讨等,积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决策依据,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力量。

19.jpg

打好文化浸润长期仗。大学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土壤,构建了科技创新的内生环境。高校科学文化、工匠文化、创新文化等蕴涵的批判性思维、求实精神等,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应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校园文化,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未来争做卓越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建设者。要探求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新途径,创新育人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弘扬工匠精神,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责任编辑:张悦)
关键词:山东科技大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