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李群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到临沂大学视察。在校史馆中,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交织成一条时光隧道,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创建临沂大学的激情岁月中。
2003年10月18日,临沂大学新校区举行奠基仪式,当时为临沂大学奠基铲下第一锨土的就有迟浩田和李群,在奠基仪式的图片资料前,李群握住迟将军的手,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临沂市举全市之力办大学的壮举,再次表示说“临沂大学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此言一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之所以临沂大学在李群的心中有如此的分量,大抵是圆了千万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学梦。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百万沂蒙人民参加革命工作,10万沂蒙子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革命者的后代,却没有机会在当地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以来,作为千万人口的大市,临沂没有本科高校,更没有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据统计,去外地上大学的临沂学生,超80%的在毕业后都不会回来。人才外流,使得城市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成为老区人民潜藏于心底的一大憾事。
遗憾,注定呼唤改变。长久以来,诸多有识之士都在摇旗呐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宪铎。
孔宪铎于1935年出生于临沂市郯城县李庄,是孔子第72代后裔,身体里流淌着沂蒙山人和孔圣人的血液。贫穷和流离是他早期命运的关键词。在学业上,他只上过半年私塾、半年小学、半年中学。中小学一共仅仅上了1年半。因战乱,10岁的孔宪铎同家人逃难到上海,在一家炒货店当小工,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挣扎。
后来,在1949年4月,孔宪铎和两个山东老乡一起偷渡到了香港,并在纱厂当了4年多小工。身处社会底层,出卖劳力,备受压榨而毫无尊严。穷则思变,心有不甘的孔振铎,通过对社会运行规律的观察,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毅然选择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来逆天改命。而这时,他也才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男孩。为此,他半工半读,参加补习班,报名参加台湾大专联考。
1954年,孔宪铎收到了台湾中兴大学的录取函,成了一名大学生,吃过苦的孩子更懂得机会的来之不易,自此,他以远超常人的不懈努力,揭开了开挂人生的序幕——先后拿到了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从1974年开始,孔宪铎在美国马利兰大学任职十多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推行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开始在发展高科技与商业方面投注更多精力。作为配套,香港政府决定兴建三所大学,其中一所就是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之际,孔宪铎被推荐为理学院院长,1992年升任副校长,成为香港科大主要奠基者之一。
依靠教育而改变命运,并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使得孔宪铎对教育对于学生乃至一个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有着更为深刻的体察。心从未离开过沂蒙山的孔宪铎,从1990年开始,便积极呼吁,力求推动在家乡临沂建立一所真正的大学。
虽然大家对于在临沂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性认识高度一致,可真要落地,却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甚至诸多环节远非一个地级市的政府所能左右。因而,此事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