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0年遇到了李群,孔宪铎的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其实,长期在高校任职,加之在美国纽海文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李群的教育思想日渐成型,既有扎根国情的本土色彩,亦有通联全球的国际视野。英雄相惜,两人对于建立综合性临沂大学的构想高度契合。
就这样,筹建临沂大学的动议确定下来之后,李群便联合孔宪铎,联系各方资源,到处找人帮忙,五次三番地去济南和北京作汇报,期间的谈判拉锯、百转千回自不待言,上层最终被打动,批复设立临沂大学。
其实,当时的临沂师范学院刚于2000年4月升级为本科院校,无论是硬件设施、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等都并不具备相应资格,此举当属破格之举,和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属于同等情况,归于终结还是国家对于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特殊照顾和政策支持。
批复一经下达,大学的筹建迅速推进。临沂市政府把六处候选校址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全市有数十万人踊跃参加了此项活动。大学的筹建,成为了全体市民共同的事业,其关注、投入的热情,极为罕见。在此基础上,临沂市政府最终于2002年6月决定选定在祊河之畔建设临沂大学新校区。
临沂大学在筹建之初,便注入了深厚的“国际化基因”。大学的规划设计面向全球招标,经激烈角逐,最终美国EDSA公司所做的规划设计方案被高票选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融合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园规划理念,整所校园无围墙之隔,充分体现了自由与开放的胸怀。
2003年10月18日,注定是一个载入临沂城市发展史册的日子,临沂大学新校区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孔宪铎任该校的名誉校长。在开工仪式上,孔宪铎满怀深情地说“临沂有了李群就有了临沂大学,大学迅速推进,城市出钱负责建设,这是第一次,李群是第一人”。
在临沂大学的建设中,举全市之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从征地拆迁来看,驻地群众积极配合临沂大学建设,虽对家园极为不舍,依旧含泪痛别,先后拆除工矿企业243家,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5个村、2969户、7200多口人整体搬迁,牺牲家园40万平方米,拿出7000多亩土地支持大学建设。而这,成就了临沂大学新校区全国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校园的殊荣;从资金投入来看,临沂市政府负责划拨土地、置换校区、周边道路建设与绿化以及校内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新校区的建设,共计耗费了30亿元的资金。对财政收入尚不宽裕的临沂来讲,殊为不易。
历经六年的寒来暑往,2009年8月,临沂师范学院新校区建成启用。
2010年11月,教育部批准同意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同时撤销临沂师范学院的建制。以此为标志,临沂市第一所多科性综合大学正式诞生。放眼临沂乃至整个鲁南地区,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逐梦十年,终得圆圆。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傲然挺立,让这座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来源:沂蒙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