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资讯 > 正文

社会“多元成才”观念进步下,民办大学或将迎“洗牌期”?

社会“多元成才”观念进步下,民办大学或将迎“洗牌期”?
2025-08-09 17:59:5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读书改变命运”这块金字招牌,在今天还能让那么多学生熬红了眼、奋斗到凌晨?2025年高考的适龄考生人数要比巅峰期硬生生少了300万!这是咱老百姓的孩子变少了,考大学变得“宽松”了,可结果却让不少民办大学集体“水土不服”、招生越来越艰难。堂堂一所大学,几十年办得风风火火,招生竟然能招出走下坡路,甚至“跑路”的气势来,家长和孩子选学费贵、就业难的民办,心里也是打了好几个问号。到底什么时候上大学成了“选谁都提心吊胆,毕业还怕被打回原形”的“悬疑剧”?

有人说,现在民办大学的处境,像极了东北早些年火得不得了的“煤老板”那会儿家里有点闲钱都想搞个大学,招生、就业、宣传,一下就是一百号人。可现在风水轮流转,家里有点闲钱都去二胎三胎上“产房KPI”了,学生越来越稀罕,民办大学这锅粥,眼看只剩一碗。你说学生少了,大学应该更吃香吧?偏偏不是——不仅招生难,就连家长学生也都精得很交个三四万学费,毕业出来在就业市场里拼刺刀,怎么还不如专科学历“更香”呢?听说2023年数据一出来,公办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大胜,民办本科一脸问号,成了职场“小可怜”。问题就像榨菜里的芥末籽看不见,却辣得你直哆嗦。有人问,难道民办大学真要凉凉?恐怕故事还没讲完。

生源问题是当前拦路虎。全国“二胎三胎政策”喊得震天响,可娃娃没那么快跟上进度。2025年对口的那批娃出生在2007年,比2016年那波高峰少了可不是一点半点,300万学生说没就没了。这边娃少了,那边还在掉队,中西部地区生源更是节节败退,东部大城市的学校刚够喝粥,中西部民办高校想捡漏,结果汤都不剩。家长和孩子更是不糊涂,都攒着主意,上大学要上有把握的,别头脑一热选了个高学费民办大学,最后端起碗来才发现里面啥也没有。

再说专业设置,真有点“老掉牙”。理工科70%就业需求,都奔市场去抢“香饽饽”,偏有些民办院校还死磕文科、艺术,哪怕一波又一波人工智能、互联网+风口吹得校门口树都晃,里边却还在摆摊“收文员”。你说是学生不争气?还是学校老路摸爬滚打不转型?

网友们阵阵感慨以前上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民办高校却像“菜场打折,捡白菜的都没几个”。有人调侃如今读民办大学,既不是上岸也没下海,纯粹在“浴缸里划水”。

别急着认定民办大学是“糟糕透顶”。看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暗礁密布。很多人说,这波招生紧缩,是因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了。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出来后,职高和普高地位拉平,职业学校的含金量让不少“一本无缘、二本嫌贵”的考生拐弯抹角选了职教。谁还花大钱买个“就业扑街”的本科?家里老人看了都直皱眉头这个钱砸水里了不心疼吗?

一些人反过来点赞民办学校“好歹是本科,院校正规,四年大学生活花点冤枉钱也出彩。”可是现实骨感毕业等于“就业末流”,用人单位一眼看出民办背景,薪资立马打折。“贵!还水!”成了民办院校被人吐槽的“双料冠军”。

也有人试图打圆场,“民办大学总有亮点,要是学校能真正发力,紧跟市场潮流,调整专业配置,学生未必不能逆风翻盘。”言外之意,关键得靠自救,政策倾斜再给力、宣传包装再美,办学质量跟不上,还是纸糊的墙。

关键词:民办大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