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带领学生深入国家队,用科技助力奥运备战;师生团队服务以“科技赋能+体教融合”双轮驱动校园足球发展创新模式,共促全学段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这些是山东体育学院日常教学的生动实践。
在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硕士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四维融合(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模式。该校通过构建“理论奠基+体系重构”基础支撑体系、深化“双师共育+全程指导”实践培养体系、强化“场景融入+能力转化”应用提升体系、创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新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基础革新:跨学科课程重塑理论根基
山东体育学院构建了“专业基础+职业核心+实践创新+选修交叉”四模块课程体系,让理论教学焕发新生。
“以前觉得理论课程枯燥,但现在学习的AI体育应用、运动数据分析这些前沿内容,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2022级体育硕士王同学说。
山东体育学院打破了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壁垒,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跨学科融合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占总学分12%以上,实践课程占比达到35.8%
课程建设方面成果丰硕:建成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4门、优秀案例库1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这些课程资源为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双师共育:行业专家走进课堂
2023年春季学期,泰山体育产业集团的技术总监走进山东体育学院的课堂,与学生们分享体育用品研发的最新趋势。这是山东体育学院“双师共育”模式的一个缩影。
山东体育学院构建了“学专融通+专兼结合”导师队伍,聘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高级教练员及高水平体育企业管理者、资深医师等行业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他们全面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论文评审环节。
双师型导师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山东体育学院还建立了导师培训常态化三级培训制度,将实践教学能力、行业项目参与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山东体育学院构建起“科研导师+竞训专家+行业导师”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推行“双导师制+团队协同”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导师遴选、考核、退出全周期管理。
2023年,山东体育学院与安踏山东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将学院在柔性传感器、运动损伤预测等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安踏产品研发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场景赋能:在真实战场上练就真本领
在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山东体育学院的研究生们正在忙碌地整理全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评估材料。这是他们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山东体育学院建立了26个产教融合基地,建成全国首家省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等16个健康指导平台。学生通过这些平台,深度参与运动处方门诊、运动戒毒实验室等真实项目。
“我们不只是在学校里读书,更是深入到行业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一名参与校园足球推广项目的学生说道。据介绍,师生团队服务山东省16个市2060所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了六位一体的校园足球推广体系,带动全省300多万学生参与足球活动。
奥运服务更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亮点。师生团队连续服务3届奥运会国家举重队,多次服务省市运动队,直接服务运动员300余人次。研发的奥运科技保障车获得国务院领导高度赞赏。
2023年暑期,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赴泰安市泰山区白马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白马石村量身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短视频,提升村庄知名度,并关注和推广当地的传统技艺——石拓技艺。
山东体育学院还建有5个国家级别奥运备战基地(如中国举重学院等)和31个大型训练场馆,实施“基地大学化+大学基地化”双向渗透,创建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等41个平台。
这些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人才。2023级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杨梓椿在山东省水球队服务期间,根据项目体测要求和运动员体能特征,个性化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助力队伍在多个赛事体测环节表现出色,最终帮助山东省水球队夺得2024年水球U系列锦标赛冠军。2022级运动康复专业研究生苗凯曾为多支运动队的术后队员提供康复训练,其中举重运动员周炜程经过他6个月的康复体能训练,不仅完全恢复竞技状态,更在2024年全国冠军赛中勇夺挺举和总成绩冠军,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