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技能”成核心优势
“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鲁北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张岩由衷地感叹。
王建波是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的第一届学生。2024年,学院正式面向应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招生,当年招生96人,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汽车维修4个专业。今年,预备技师班已完成报名的有117人,新增了汽车检测、计算机广告制作、烹饪、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专业。
“来上技校之前,他们中不少人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来这里就是想寻找一条新出路。”张岩说,这批学生年龄大一些,但理论扎实、自主能动性强,学习新技能上手很快,这也让他们进入企业实习后,很受好评。
张岩的说法道出了“技校版”大学生的核心优势。以鲁北技师学院为例,预备技师班在学生培养上主打“理论+技能”的路子,通过校企协同开展“订单教育”,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得益于“订单班”“委培班”等校企合作项目,大学生技师班可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数据显示,浙江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98%,临沂鲁南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作为鲁北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的“订单企业”,山东世纪安泰真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玉宾表示,鲁北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不仅具备卓越的技能转化能力、蓬勃的技术创新活力,更展现出深厚的职业发展潜力,已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专业设置紧贴当地重点产业需求是大学生技师班的另一大特色。
在山东青岛,青岛市技师学院在2009年开设全国首个“大学生技师班”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新兴产业发展,2025年新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等6个专业,岗位匹配准确率达91%。企业新员工的培训周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精准育人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浙江绍兴,绍兴技师学院设有智能制造、数字信息、现代服务和艺术设计四大专业群,涵盖24个专业,极大地契合了浙江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
从个别试点到遍地开花
技师班能否破解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如今,本科生“回炉”现象已非个例。尤其是今年6-8月,山东、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从省级层面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支持技工院校面向就业和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生技师班。
“‘本升专’现象的背后,是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职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山东省政协委员、高考升学规划专家、乐学网主编娄雷说。
资料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岗位上,专科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受青睐。对于“回炉”学习技能是否有助于就业这一问题,52.2%的毕业生给出了肯定答案,43.2%认为多个技能多条路,33.2%认为能以此积累社会经验。此外,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考虑到时间成本、社会偏见、学习精通程度等原因,认为“回炉”学习技能并不能帮助就业。
鲁北技师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马书花告诉记者,现实中,企业“招不到”高技能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矛盾长期存在。这也是学校开办预备技师班的原因,希望以此推动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型转化。
曾经的“唯学历论”正在向“学历+技能”悄然转变。
“当技能与学历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人才发展的双翼,‘回炉’这件事便不再是无奈之举,而是智慧的选择。”娄雷认为,当前我们正面临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常常超过普通白领。那些不肯“脱下长衫”的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真正的“体面”来自创造价值的能力,而非一纸文凭。社会正在重新定义“成功”,重新梳理“人才”的真正含义,大学毕业生们“回炉”上技校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此过程中,“终身教育”的观念会越来越融入大众认知。
“本升专”背后,更引人深思的或许是高等教育模式该如何改革。娄雷建议,高校应大胆重构课程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部分前沿技术课程,推动强化实践教学。鼓励积极采用“双导师制”,大幅度提升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系统改革评价标准,将学生技能证书、创新项目、竞赛成果纳入学分和评优体系。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类学院”建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
(记者/解强民、丛萍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