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哈飞达教育帮助孩子领悟著名艺术家蒋勋的“美与生活”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11-01 17:37:59

哈飞达的老师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一只小虫,一片落叶,......,让孩子们

睁开心灵的慧眼,寻觅生活中美的踪迹,感受生命的美丽、活力以及无限的可能性;延展感知的触角,探索人世间美的奥秘。同时,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哦!

从厨房老师那里要了一棵白菜头,养在水里,然后再种到花盆里,用捣碎的鸡蛋壳给它施肥,每天浇水,认真观察、小心触摸它的生长,孩子们开心极了!

蒋勋谈美

穿衣之美:品味与品牌的差异

品味常常被误解为品牌。如果问一个朋友说,你喜欢穿好的衣服,那你喜欢什么品牌,他可能说我喜欢香奈儿,我喜欢皮尔卡丹,我喜欢阿玛尼,这叫品牌,贵得要死。可是品牌并不等于品位。品牌的基础是建立在品位的基础上,你如果说去盲目的迷信那个品牌,最后就是说,不一定有品位。所以说品位是回来做自己,选择自己所要的这个东西,那么在服装上,我们可以说这个人他完全可以素朴地完成他自己,生活要有自己的快感。这个是

从生活里培养自己对美的一个感动。

居住之美

现在来谈“住”。房子并不等于家,我忽然想到汉字“家”的意义,一个屋顶下养猪的才叫家。

我想美的基础其实有一种关系,有一种对生命的爱,一种对生命的关心,它才构成美的条件和基础,否则的话,这个美会变得非常虚假。回到生活里食衣住行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生活里作检讨的时候怎么去找回我们觉得是基础的东西,如果认为传统可能就是落后,赶快把它丢掉,不想要的东西,可它里面其实有很珍贵的东西。

出行之美:对于行走的眷恋

比如说,谈到行的部分,很多人觉得行怎么谈美学?行不过就是要到一个地方去,离不开交通,离不开运输。可是我会觉得今天一个城市,它的繁华,它的经济起飞,常常用人有没有车子做标志,这个城市有一千万人口,有四百万车子,到最后车子都动不了,然后那个速度其实变得缓慢,快不了,全部都塞在那个地方。我想在这个阻塞的状况里,你忽然觉得人怎么去做选择。

行的文化,从最早人怎么用腿走路,用脚走路,到骑马,骑驴子,坐船,在那个速度感里都有很多对于行走的眷恋。我们读到王维在唐朝的时候跟朋友送别,《阳关三叠》,大家最熟悉的诗句,旁边种了很多的柳树,朋友要走了,要出远门了,送行,喝一点酒,摘柳树的枝送给朋友,我们现在在飞机场大概就没有这些仪式了,称它为仪式是说,因为告别再见面很难,所以有很大的眷恋,不断的用诗句去表达他对于行这件事情的过程,有一种缓慢,一种缓和的过程。我常跟朋友提到说,在看宋代的山水画里,其实后来最感动的是中国园林里最伟大的一个建筑,就是忽然出现一个亭子。我到拙政园里面走,就会看到一个小亭子,就想到亭子不过就是让你停下来,停一下吧。你走累了,停一下,这边风景这么好,为什么不停一下。

如果人生一生都在赶路,急急忙忙的走,就像刚才提到的忙这个字是心灵死亡了,那他到底能够看到什么,能够感觉到什么。在宋画里,我们看到亭子的位置,大概都在风景最美的地方,我们叫观景亭,它是可以眺望到最美的风景,或者在湖心有一个亭子,都是告诉你,你的人生不一定是拼命赶路的,能够停下来,你才能够感觉到周遭的东西,所以停跟忙刚好变成了一个互动。

我想这是保留在我们语言当中最好的美学提示,它不是一个伟大的体系,可是它告诉我们说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去看,所以我常常会反省或检讨我自己,我是不是太忙了,我必要这么忙吗,还是应该留出一些时间给我自己,这个时间我可以去感觉我生活周遭的东西。我有车子,在我城市里可以开车,如果今天很急着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我可以开车去,可是如果今天刚好是礼拜六、礼拜天,没什么事干,春天树都发芽了,要不要出去走一走,欣赏春天的美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一再提到美是一种选择,我面前有这么多的菜,我选择我吃什么;我有车子,可是我有时候不要那么快,美的选择有时候非常困难,因为别人会觉得你坐地铁来,你是不是没有车子,所以美绝对不能跟人比较,跟别人比较很辛苦。别人吃什么,我要吃什么,别人开什么样的车子,我要开什么样的车子,非常辛苦。美是回来做自己,知道自己生命应该用什么样方式去活着,我觉得它是一个大智慧。所以有时候我很想在食衣住行这个部分,我们回到传统。比如说在华人世界影响很大的一个哲学流派,儒家,孔子,孟子,他们最喜欢讲的一个字是“仁”,仁是仁爱的仁,是仁慈的仁。现在讲的都是哲学里面很抽象的含义,我们知道我们磕瓜子的时候,也有一个瓜子仁,杏仁,所有硬的壳里面,柔软的部分叫

仁,那个是发生生命的部分,所以有人请教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说“生生”叫仁,生命必须生长。

我相信那是感觉,是在你生活里面,你在磕瓜子,你在看到所有的种子的时候,你注意到种子里面包含着所有生命被祝福的意义,这个部分如果没有了,我怎么去感同身受,我相信这是一个感觉学的东西。可是美学从18世纪德国从哲学系统里面发展出来,这个字Ast,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觉学,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有非常细腻的感受性,而这个感受性不能完全被大脑思维的东西所掩盖,我们的思维,理性有理性的判断,感觉有感觉的判断,所以在感觉里面让它丰富了,让它可以感到很多丰厚的东西,所以必须承担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记忆。刚才讲过在儿童时候最不喜欢的味觉是苦,我们都不喜欢吃药,因为药太苦,可是人生里面有一部分是要学会苦的,所以欧洲最好的咖啡跟中国最好的茶都强调苦后回甘,你必须在那个苦味之后再回来体会的一个甘甜,它才是真的甘甜,不然只是儿童对糖的眷恋。那个甜太简单了,太幼稚了,而不是人生在苦之后对于甜味的渴望,苦后回甘。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不断去慢慢发现的东西,稍微提醒了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变成某一种功课,并不见得一定要到学校里去上美学的课,而是在生活里不断地去感觉这个部分,所以我讲没在生活里面所体现的是怎么回来在最自然的状况能够有一种感性的舒解,我相信这样的一个生命是一个竞争力最强的生命。

未来的社会绝对不只是理性的考试,1加1等于2这么一个格律性的东西,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丰富的感觉,我们可以期待在自己的生活里,去完成更多的美的功课以及美的感受。

(摘自蒋勋《美与生活》讲座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