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解构顾黎明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4-16 11:49:59

顾黎明1980年代以抽象绘画立足,1990年代后通过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以传统为基础,无限链接、反观当下,通过文化时空的转换,让作品在具体的感知过程中得以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是中国现、当代艺术时刻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此方面有着几十年创作实践的顾黎明,是如何做到让作品跨越时空、感知当下的?

图片

左《山水赋No.29》,2017/276×114cm/布面油彩、丙烯,右《山水赋-鹊华秋色No.3》,2019/156×107cm/卡纸上色粉、丙烯、水彩及拼贴

2024年春季,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以顾黎明的草稿为出发点,做了一次大型展览,名为“表象与意志”。这些痕迹、偶发、灵感和瞬间,清晰的展示出一个艺术家的工作方法。

策展人徐烜在展厅中央设置了一个圆形区域,展出艺术家不同系列作品的手稿。向外则是完稿作品。这个圆是接近意志的“原点”,向周边投射,试图反映出艺术家从意志到“创作表象”的取舍过程。

即便是完稿作品,依然可以看到很薄的色、笔之下,草稿状态的线条的表现力。形、色按照顾黎明的历史穿越,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历史紧密关联的矛盾体。顾黎明的色彩来自于中国古代壁画、年画、陶瓷等,美术评论家殷双喜认为“他在色彩的局部里头逐渐摆脱完整的形象所负载的人文含义,而转向比较纯粹的色彩关系,而这种色彩关系恰恰是我们中国的当代绘画所需要的。

顾黎明的绘画主题主要有“汉·马王堆”、“门神”、“山水赋”、”敦煌“、”佛造像“等,每个题材都延续创作30年以上,是什么让他可以源源不断输出这种当代意趣?将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的方法又是什么?

当代体悟

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不仅需要有传统的积淀,还需要对其核心理念进行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当下生活的观察。

比如“门神”系列,完成的不是精神寄托而是精神重构。

图片

左《福、禄、寿No.2》,2016,195×140cm,布面油彩,右《如意吉祥》,2013,197×130cm,布面油彩

携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年轻人上香的需求,一方面来自目前社会压力以及对内在探索的追求;另一方面,寺庙中的神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年轻人也在传统中寻求文化认同。所以神灵在今天,已经在完成精神重构。

顾黎明坦言自己画的门神,收藏群体也日趋年轻化,他做了30多年大学老师,总是面对着每个时代的青春芳龄。今天的年轻人或许是比以往迷茫和焦虑,但顾黎明认为,这是信息社会发展下,年轻人势必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现在获取信息过于轻易,当外部信息无限大时,内部信息就会缩小,内部信息缩小延展出对自我认知不足,犹如暗夜迷雾,使人焦虑、迷茫,对未来之路愈发不确定。

他并不认为这些门神与过往中国传统神灵在同一个脉络中。门神之于他,是反叛之后的重构,是用传统中国神表达现代生活的感受,

图片

“表象与意志”顾黎明艺术展佛造像展区

“我之所以乐此不彼画门神,是发现不断的借用门神的题材创作,可以时刻让精神驻足于此。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人对物质的贪婪胜过对精神的寄托,所以,我也效仿前人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问题,通过“神”的喻意表达出来。传统的神,可能经过几代人才塑造成形,而我的神却是自己传统与现实冲突下的即兴之作。”

由于时代和本身境遇的不同,顾黎明在年轻时的创作经历也不相同,那是中国文化接收外部冲击最激烈的1980年代。他在对外部环境和自我都充分认知的情况下,确定了创作脉络。

门神的由来具有偶然性,1993年的某天,时任山东艺术学院油画教师的顾黎明,因为家里有几幅珍藏的年画门神,于是自己开始尝试用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这两幅门神,反反复复画了近半年,在不断的观念冲撞和矛盾的解构中,逐渐寻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随后至今,他已经绘有成百门神,这种随性创作也随时间的推移,渐渐留下不同感受力,正如顾黎明所说,几个不同题材跨时间或时代的反复重现,是一种质变,一种他追求感觉痕迹的历史呈现观,而不是偶然。他的草图的意义正是在此。

传统积淀

在质变之前,顾黎明经历过质疑传统的过程。

时间继续前推,在起初想考文科未果后,他转而学习美术,一年后,顾黎明进入了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师范类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在这里除了学习自己喜欢的油画,也要学习当时并不感兴趣的中国画和书法,临摹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等,还在每个深夜练习书法,“1980年代的大学生,不仅仅是我在挑灯夜战,画室在凌晨还亮着灯是学校每天的常态。”由于悟性突出和大量练习,原本学画时间并不长的顾黎明在毕业时取得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任教。

图片

《北魏-东魏佛像》32.8x23cm,纸本色粉、铅笔,2004年

他承认中国画和书法的美,也懂得鉴赏,但毕竟时过境迁,传统的中国艺术很难让顾黎明发自心底产生认同,所以在毕业后专职教油画时,放弃了一段时间中国水墨和书法的练习。

不久后,他从曲阜师范大学调任至山东艺术学院。又是一种新的创作氛围。声乐、舞蹈、表演等各种艺术形态的师生聚集在一个小小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在展示着不同的才华,这是顾黎明至今最认可的艺术学习氛围:艺术学习不应过于单一,艺术家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大量欧洲的艺术家,不仅擅长绘画,对音乐和舞蹈也有深入研究。这种综合艺术氛围,启发了他在抽象领域的创作。

在这期间,1987到1989年,他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读助教进修班。1980年代末期的北京,摇滚乐风潮正盛。首都工人体育场德国“重金属乐队”的演出,央美食堂里崔健站在餐桌上歌声激昂,不断点燃着在场每一位年轻人的心灵之火,音乐为那个年代的青春注入了活力。

此时的顾黎明,正沉浸在存在主义哲学的深邃世界中,深受沙特、尼采、弗洛伊德等哲学巨匠的思想影响。他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不为物质所动,而是执着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渴望在哲学的海洋中探寻生命的意义,寻找触动灵魂的答案。

图片

“表象与意志”顾黎明文献展区

还要提一下他的出生地——潍坊。潍坊是风筝之城,但除了风筝,潍坊还有众多手工艺,比如杨家埠木版年画、泥老虎、剪纸等。顾黎明从小就自制风筝,这种习惯延续至今,对耳濡目染的杨家埠年画元素,在他后来创作时直接引入,信手拈来。

自幼积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青春时浸染摇滚乐的激情,以及哲学中的解构与反思训练,最终以当代的方式持续输出。

解构自身文化

解构是把固有的规则打破分解或颠倒之后再进行重建的行为和方法。加上顾黎明的历史观,形成了一种传统解构方式。

“我把创作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反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棋、琴、书、画和诗词,均是引古论今,中国人认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反映。所以,它一直不像西方的文化,从二元论对立统一的角度认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例如八卦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彼此对立又互补统一。周而复始,历史与现实交织,才是中国人的文化历史观。”

这种创作方式,萌生于1988年开始创作的“汉·马王堆”。

图片

《汉马王堆之九》1991年,121X56CM,布面油彩、宣纸等

1988年某天,顾黎明在艺术评论家张晓凌办公室看到一本马王堆汉墓的图册,突然意识到了一种创作方式。为此,他奔赴长沙:“马王堆用纹样、色彩、造型,详细地展现了不同人群的身份尊卑。例如墓主人的服饰,包括了礼服、会客服、寝饰,还有仆人的服饰,这些是体现中国汉文化传承和流变的符号载体。我提炼出帛衣、汉墓的形制规格等元素,进行抽象语言的重组,用以体现某种戏剧性的冲突,它包含了古人心中的永恒与销毁一切的时间冲突,包含了今人对古典文化的思考、扬弃,及现代人的主观化介入,包含了华夏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久后,“汉·马王堆”系列诞生。

“真正的抽象是具体艺术,强调一种触觉的真实性。”马王堆系列中,他践行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用宣纸打造帛的真实触感,再用油画颜料浸湿、罩染呈现出斑驳的痕迹,构筑了一种生动的触觉结构语言。

图片

《枯山水》,2003,395×146cm,布上宣纸、油彩及丙烯等,实物:大米、青石

顾黎明在“汉·马王堆”作品创作中,总结出一套思维逻辑与方式,延续到了门神系列的创作中。“版画有非常严格的秩序性,尤其是套版水印的层次顺序,需要被严格遵循。而在中国年画中,神祇形象的设计、色彩的选择、点线面的布局,都是有讲究的,因为创制此类作品的目的是民众希望通过敬神为生活祈福,有着很强的敬畏和严肃性。正是基于这些秩序的存在,我开始寻找明确的对立面,我将关注点投向年画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错版、漏版,画中门神的形象,无论色彩、线条,几乎都是残缺的。这种错版的形象,能够带给人颠覆性的心理感受。”

顾黎明所造的神,拆解了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与当今年轻人所拜的神,并不一致,甚至对立。所以对传统文化沉浸已久的人,看到作品后会感到不舒适,因为它体现的是冲突与失控,这种失控就是当下人们内心的写照。

一切表象都是唯心所造

冲突、对立、失控,会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变化,可以让创作延续下去的是其中不变的内容,在中国文化里,这是一种在重复过程中的情感寄予方式。

图片

《四门塔-No.2》二联,2022,200×200cm,布面油彩、丙烯、色粉、砂粒、宣纸及拼贴等

“历史证明中国的文化是心性文化,怀素和张旭的草书很多人都看不懂,但其中还是有内容的,强调人的情感永远在形式之上。所以我们的当代艺术急于追求观念、波普、极简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有人的痕迹,我想在这个世界里探索一种中国的人性,借历史赋予现代一种情感。”

策展人徐烜用“表象与意志”的概念,解读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问题,他认为:风月无古今,一切表相都是唯心所造,感官有局限性但创作没有局限性。就像叔本华认为艺术的‘无限想象力’能最大程度帮助我们减轻对认知世界的曲解。顾老师不是直接表现民间艺术符号,而是站在批评和反思的角度展示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心理感受痕迹。他通过对汉墓、门神、佛造像、中国山水等传统符号的转译,反映当下社会人们内心的犹豫、矛盾。

图片

表象与意志:顾黎明艺术展

展期:2024.3.16-6.16

地点: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A馆

(来源:艺术商业

艺术家简介

对话顾黎明丨触觉的痕迹

顾黎明,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八五新潮”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进行当代语言转化,延续几十年的“门神”系列及后来的《山水赋》系列,已经成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语言转换的经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学养、执著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敦煌壁画、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艺术研究,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

  责任编辑:窦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