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对话艺术家郭振宇:真正好的策展和展览,能够带动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的提升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4-29 15:08:01

前言

本学期,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史论系的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别具特色的策展课程。在史论系系主任孟宪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分组与济南的几位著名美术策展专家展开了深入访谈。通过亲身的交流与观摩,大家对美术策展的理解更为透彻。孟老师的引荐,让同学们有机会与山东省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及学术研究部主任郭振宇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次访谈不仅增广见闻,更让大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无疑,这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探索之旅。

学生们用以下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这次访谈活动——

访谈目标

在我们进行策展专题课程的学习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次访谈的具体目标:策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策划一场展览?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又该如何布展?明确这些问题后,我们可以开始前期的策展准备工作。

图片

具体内容

在本次访谈活动启动前,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细致的前期准备。小组成员间的任务得到了明确分工:杨鸿宇同学负责前期背景调研及问题设计;李田静同学承担音频录制;丁泽同学负责现场摄影及后期处理;杨伽懿和顾昊展同学负责提问及撰写采访报告。此外,我们与受访者郭振宇老师进行了深入沟通,他不仅是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家,亦是艺术领域的资深研究者。通过对郭老师的初步了解,我们设计了旨在深探策展理念及山东美术馆展览成果的访谈问题,并特别为他的艺术家身份定制了关于当代艺术创作的问题。

图片

现场访谈

约定访谈时间是在下午,但我们小组满腔热情,一早便前往山东美术馆,意在获得对该馆及其展览的初步印象。虽然从山艺到省美术馆的路程颇具挑战,幸运的是,我们所遇见的是一场重要而引人入胜的展览:“在场——王世廓艺术扶持计划暨第六届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展览场内,各位艺术家借由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关于当代青年艺术家如何透视时代的画卷。这不仅是对王世廓艺术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当代人挑战与激励的深刻反思,展览中的作品如同穿越时空的能量,彼此交织发光。午后两点,我们应郭振宇老师的邀请来到他的办公室。郭老师对我们的访谈提纲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随后,我们和另一小组成员共同走进了会议室,共襄盛举,旁听了对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的精彩访谈。

图片

在会议室中,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郭振宇主任和崔文涛主任等重要人物亲自出席,表明了他们对此次访谈的重视。他们的出席,以及许多美术馆专家的列席旁听,为会议增添了几分重要性。杨馆长等人以其朴实而真诚的方式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访谈中,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该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前卫艺术之间的关系?”郭振宇老师对此给予了精彩的回答。他提及了卡塞尔文献展,举例说明了在不同展览板块中传统与前卫艺术的相互碰撞,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当代艺术的见解。郭老师指出:“当代艺术是充满生命力的、面向未来的、旨在回答未来问题的艺术。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艺术。”他的话深化了我们对当代艺术及策展的理解。郭老师还强调:“一个优秀的策展和展览能够推动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的整体提升。”

随着对杨晓刚馆长的访谈结束,杨馆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离开了会议室。我们随后开始了对郭振宇老师的单独访谈,期待深入探讨和获取更多洞见。

图片

我们询问郭振宇老师,是什么契机促使他踏入了策展领域。郭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独特经历——他是在教授聋哑学生的过程中,逐渐涉足美术策展,并将展览作为一种美术表达的手段。郭老师强调:“策展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工作,策展也并不只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布置和展览;策展,实际上是对美术展览相关所有的事请进行安排,使人与物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做好该做的事情。”

他回忆起自己与聋哑学生共事的日子,发现这些学生对艺术展现出了一种几乎是天生的敏感。他们中有的对线条格外感兴趣,有的则被色彩所吸引。郭老师顺势而为,引导学生们参与集体的美术创作,共同策划并实现了一系列集体作品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郭老师对策展的理解和方法逐渐成形,形成了他独到的策展哲学。

图片

我们向郭振宇老师探询,是什么原因让他步入策展领域。他向我们述说了他与聋哑学生共事的经历,以及这段经历如何渐渐引领他涉足美术策展,将展览视为一种艺术表达途径。他深信:“策展并非仅是对艺术作品布置的专业任务,而是涉及到美术展览方方面面的工作,确保每个元素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呈现,完成其应尽的责任。”

回顾与聋哑学生共度的岁月,他发现这些学生对艺术展现出一种天生的敏感,有的对线条感兴趣,有的则被色彩吸引。于是,他鼓励学生们融入集体美术创作,共同展示集体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他对策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解。

在深入了解郭老师的教学经历后,我们好奇地询问:“您对聋哑学生的教学经历是否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特殊影响?”郭振宇老师坦言,他对这些学生怀有特殊情感,对教学充满热情;同时,这些学生也让他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新的体验。他反思道:“曾经我对艺术的理解或许只停留在表面,就像初到城市的乡村孩子那般稚嫩。然而,与这些聋哑学生接触后,我开始更深刻地关注人的内在灵魂和精神。”他强调,艺术超越技术,涉及到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元宇宙’建构。

除此之外,我们对他的著名作品《中华根》充满好奇,希望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过程。回忆起创作历程,郭老师分享道:“小时候制作农具是我童年的记忆,也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参与编绳活动,其中一次突然有了创作大型作品的想法,以彰显集体力量和凝聚力。”最终,《中华根》以其宏大而富有内涵的形态问世。这件作品不仅表达了与聋哑学生的心灵交流,更凸显了群体精神的力量。

《中华根》引发了社会广泛反响,展现了郭振宇老师的艺术理念和精神境界。这一旅程既是个人探索的成果,也是与他所教学生共同创作的结晶。

图片

郭振宇/中华根/青麻

「由郭老师带领聋哑学生共同创作」

访谈总结

我们深入探讨了郭振宇老师的艺术道路,以及他如何从与聋哑学生共事的经历中获得启发,逐步进入美术策展领域。他认为策展不仅仅是安排艺术作品的任务,而是关乎展览的方方面面,要确保每个元素在适当的时机和地点展现,完成其应有的使命。

郭老师深刻体会到聋哑学生对艺术的特殊敏感,有些对线条着迷,有些则被色彩所吸引。他鼓励学生们融入到集体美术创作中,共同展示集体作品,这一过程也为他对策展产生了独特理解。

谈到聋哑学生对他的艺术创作是否有影响时,他坦言,这些学生让他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新的体验,使他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灵魂和精神。他强调艺术超越技术,涉及到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元宇宙’建构。

针对他的著名作品《中华根》,郭老师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表示,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童年时期与农具打交道的经历,以及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编绳的经历。最终,《中华根》以其宏大而富有内涵的形态问世,不仅表达了与聋哑学生的心灵交流,更凸显了群体精神的力量。

这件作品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展现了郭振宇老师的艺术理念和精神境界。这次访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风采,以及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郭振宇老师的故事启发了我们对艺术的新思考。艺术不仅是技术和专业,更是一种做人的素质和境界,是面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的体现。感谢郭振宇老师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这次对话将成为我们大学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

图片

(图 文/丁泽、杨鸿宇,指导老师/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史论系)

(来源:艺苑纪事)

艺术家简介

探访“光锥抵达——郭振宇&杨恺亮双个展” | 当艺术遇见家居美学,共享空间之美

郭振宇,1969年,山东诸城人,当代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美术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部主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

艺术履历:

曾创作大型软雕塑作品《中华根》;策划由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山东省残联主办,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生命的编织》《心之韵》大型艺术展;电视纪录片《生命的编织》在中央电视台等55家全国电视网及海外播放,被定为中国人权对外宣传片。2000年在布达佩斯20世纪国际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优秀作品奖”。策划“传承——单应桂美术作品巡礼展”获文化部“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奖”,策划“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艺术院系毕业生作品展”等大型展览。先后参加德国科隆“当代中国艺术家六人展”、“北京奥运美术展览”、“山东省第十届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作品先后获得“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奖”等奖项,被艺术机构、美术馆等机构、个人收藏。举办“触目·郭振宇”“原能·郭振宇”等个展。

  责任编辑:王南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