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陈辉教授主持,“从正确的角度——探索米开朗基罗的早期杰作”学术讲座在清华美院成功举办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5-08 14:53:38

01学术讲座

图片

4月25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美讲堂”系列学术活动邀请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Francesco Vossilla教授进行了讲座分享与对谈,讲座主题为“‘从正确的角度’(Dall’angolo Giusto)——探索米开朗基罗的早期杰作”,Vossilla教授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擘米开朗基罗的早期雕塑作品为线索,从创作者、赞助人、观众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何为正确的角度”。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陈辉担任主持,参与对谈的嘉宾有专栏作家张正颖(兼本次讲座的翻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汪瑞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冯崇利。

图片

Vossilla教授、张正颖女士于讲座中

讲座伊始,Vossilla教授首先解释了其看似迥异的两个研究兴趣点——米开朗基罗与郎世宁的相关性,两者看似身处不同时代与情境,却实践着同源的西方艺术传统,他们都依赖某种“正确的角度”来创作。所谓“正确的角度”,首先指的是艺术家所设定的观看视角。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开启了一系列文艺复兴“巨像”的先河,这一雕塑体裁本就要求观者自觉意识到一种“正确的角度”,即面对这样一尊巨大的英雄雕像时,若想观看全貌则必须仰视之。

其次,“正确的角度”还意味着赞助人的视角。Vossilla教授介绍,无论是放置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的原作,还是佛罗伦萨旧宫门口与米开朗基罗广场的复制品,都偏离了《大卫》在设计之初所拟定的展示地点。实际上,《大卫》原本是为圣母百花大教堂而作,它首先指向明确的宗教内涵;该教堂本身又被视为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雄厚经济与文化实力的象征,因此《大卫》也随之被赋予了政治与文化上的战略意义。它原本应当放置在地标性的大教堂穹顶的一角,之所以如此高大,也是为了与大教堂相衬,但由于技术条件与穹顶受力的限制,佛罗伦萨当局与天才的米开朗基罗都无法让重达6吨的雕像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此外,Vossilla教授也简要分析了《大卫》的形式要素。米开朗基罗一方面遵循了古代雕像经典的对立式平衡姿态,另一方面又援引了中世纪神学图像中的“X”型人体——大卫的手臂与双腿形成交叉的X形,将观者的视线聚焦至腹部,而腹部的肌群也参照了中世纪人体图像中的几何程式,但米开朗基罗的线条处理更加柔和。Vossilla教授认为,两种视觉传统的结合使得《大卫》在传达宗教思想的同时彰显了审美价值,《大卫》既拥有圣人的虔敬,又被赋予了古典的优雅与纪念碑特性。

除《大卫》外,米开朗基罗的众多作品都诉诸于“正确的角度”,如《圣殇》就应从右侧面来观看。当然,在Vossilla教授看来,回溯“正确的角度”并不意味着那些“不正确的角度”失去了价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雕塑,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雕塑家的创作机制,理解米开朗基罗何以经过精密的设计,仅用一块石料就雕凿了伟大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需要通晓不同行当的技能与知识,参与从草稿到起模等所有的工序。米开朗基罗在雕造《大卫》这样一件巨型作品前,准备了大量的草稿和模型,在设计草稿时,比例问题尤为关键。在挑选石料时,艺术家也必会亲力亲为。另外,Vossilla教授还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工具的用法,例如足状凿刀用于雕刻平滑肌肉,锥状凿刀用于打造头发卷曲的质感。

除上述议题之外,Vossilla教授还提到了米开朗基罗对现代艺术家的影响,如毕加索与莫迪里阿尼。讲座的最后,Vossilla教授分享了自己在2000年11月,与同事复原《大卫》原计划摆放位置的过程,从而能让观众从正确的角度观看大卫像。

图片

运送《大卫》复制品的施工现场

02圆桌对谈

对谈环节中,陈辉表示,Vossilla教授的学术分享,令大家深度了解了米开朗基罗雕塑背后的故事;汪瑞强调了艺术家创作的主客观融合;冯崇利表示,米开朗基罗的精神和专业品格对于今天的艺术学习和探索依然意义深远。

图片

清美讲堂活动现场

活动最后,Vossilla教授与现场听众就《大卫》的比例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与绘画作品之间的对比等问题展开交流。

图片

Vossilla教授与对谈嘉热烈讨论

图片

讲座现场同学们积极提问

图片

讲座结束后,嘉宾同观众合影留念

到场嘉宾简介

主讲人:Francesco Vossilla 教授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郎世宁学社主席,美国贡扎加大学教授。曾任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学刊学术主审,佛罗伦萨学刊主编,佩讷市立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绘画类)、佩萨罗市立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博物馆顾问。主要研究方向:郎世宁,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与建筑,欧洲博物馆学。

翻译:张正颖

专栏作家。主要翻译作品:《罗马故事》,《大教堂、洗礼堂与钟楼》,《梅迪奇家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美术馆《乌菲兹美术馆虚拟画展》中文编译。

学术主持:陈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兼任:中国文联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与公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主要论著《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现代转化》、《环境雕塑》等。

对谈嘉宾:汪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个人著作有《回到秩序:西方早期现代艺术中的古希腊元素》,译著《如何解读希腊陶瓶》、《金子:一部社会史》、《毕加索传(卷三)》等。

对谈嘉宾:冯崇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雕塑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会员部副部长,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与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与城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汲取与建构-中国传统造型语言转化与研究》等。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南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