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在泥土里追逐无尘阳光——专访著名雕塑艺术家仇世森

在泥土里追逐无尘阳光——专访著名雕塑艺术家仇世森
2022-06-21 14:08: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济南人都知道,舜井街曾是手机一条街。街口上,《打手机的人》,一手扶墙单足站立打手机,则留存了这段记忆。步行在泉城路上,从东到西,累了想找个长椅休息一下,却发现有一对《爷俩》已经捷足先登。父亲人困马乏,儿子则呼呼大睡,是节假日步行街常见的一景,也是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坐在这椅子一端的游客往往忍不住要伸出手去帮忙拦一下娃娃,心里生起一种对男人带孩子的感慨,以至于孩子身上被摸得铮亮。

仇世森的城市雕塑往往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参与其中的魔力。大明湖的《磕拐》旁,常见老少游客也曲腿作戏留影。《滑板》则让人产生一种赶紧避让的冲动,好似下一秒就会呼啸而来。《钓鱼》则是大明湖新区惟一一组水上游览的雕塑,他实地考察了两次才确定了这一相对隐蔽安静的钓鱼之处。

“城市雕塑正如我们史书上的插图,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展示了城市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缓解紧张浮躁并带来乐趣和生机。于此,仇世森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点明了泉城的城市性格,界定了城市文脉,并渐渐成为文明的代言和城市记忆的见证。

▲《精忠报国》青铜2006年

细节上的真实动人、灵魂上的同理共鸣

黑格尔认为:雕刻与建筑一样,是“就建筑单纯的感性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的占空间大形式来塑造形象。”“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这种自觉的目的性和独立自足性)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形象,而且使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于观照者的眼前。”

仇世森的雕塑,常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观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连接艺术家的思绪,触发自身的经验,引发出精神上的无限空间。

▲《转经筒》青铜2008年

汶川地震期间,仇世森密切关注震区动态,一直处于和震区同胞同频共振中。那些废墟中挖出的书包、遗址前痛不欲生的身影……让他久久不能平静。接到创作任务后,积累的悲欢、发酵的情感一触而发,《呼唤》在短短几个小时即出小稿、泥样。学生震惊于他的速度,但他心里明白,这创作,其实从地震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瘦弱的孩子拎着几个书包,伸长了脖子不停地呼唤自己往日的小伙伴……拉长变形的脖子,是他内心焦急痛苦的体现,也是创作者的真情流露,亦是当年全国上下“今天,我们都是北川人”的真实写照。此后,作为济南军区文艺工作者,他为北川擂鼓八一中学创作了高达9.5米的主题雕塑《自强·奋进》,重现了这一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国人的精神高度和时代气质。

▲《呼唤》青铜2008年

关键词:仇世森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